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1期(总第4期)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31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1期(总第4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1月4日

注重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 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被列为一级指标。这一举措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道路具有战略意义。下面几位曾任高校领导职务,又是教学评估专家,他们对高等学校该如何在办学实践中突出特色有着深入的思考,其见解颇有启发。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以特色上水平 以特色求突破

提倡办学特色,就是提倡“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观念。提倡以特色上水平、以特色求突破的思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不仅意指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点,更应当反映一所大学特有的、优异的本质特征,即影响其功用价值的内在价值。如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就是影响该大学育人、学术与社会服务绩效的内在价值。一般说来,所谓办学特色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对一所大学的办学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做校长时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当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面对的是历史跨度差异甚大的学校,无论对“优秀”标准中的“特色鲜明”或“良好”标准中的“有特色项目”,有关“长期积淀”、“稳定性”的要求都只能是相对的。但是,优质与创新,则应当是基本要求。

一切创新之物均是具有特色的,有特色之物不一定带有创新的特征。但是,纵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就会发现注重大学办学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大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具有全局性的深远影响。近两个世纪中,世界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实现了由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东移,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走过了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历程。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纽曼倡导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主张学生自由地进行自我教育,为西方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自由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纽曼反对大学开展必要的专业教育,主张把科学研究排除在大学之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种办学理念的局限性制约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看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柏林大学按照“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发展而具有新的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是对经院式教育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心向德国转移;在美国,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形成土地赠与运动,促使康奈尔大学面向社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并为社会服务。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到了20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教育应当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与社会紧密联系成为办学的一大特色;继而,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创立硅谷为代表实施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使学校的科研教学与社会的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大学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而正是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在承继自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过程,成就了西方国家加速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不断探索着新的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清华大学“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就是很有特色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九十年代中期,发端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方面都做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创新点。进入新世纪,面临民族伟大复兴和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历史任务,诸多高校都在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新的办学特色,正是这些办学特色构建着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英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特色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最强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是美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这是因为美国的高等学校,是在一个比较宽松的自然的环境当中生成的,特色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产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强化和突出的。

我们来看看大学特色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它的办学特色,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中。当你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中时,你不可能不静下心来,一扫浮躁的心情,浸心于学问,这就是一种环境。那么在英国,牛津、剑桥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我觉得,它离不开英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是培养绅士的一种文化,如今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文化延续下来,被制度化了,这就是牛津、剑桥所特有的学院和导师制度。牛津、剑桥的学生讲,我们在学校里不是被教出来的,是被“熏”出来的。怎么“熏”出来的?是在和导师不断的谈话当中熏陶出来的,是在本学院的各项活动中熏陶出来的,就是在他们所处的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这就是一种文化。牛津、剑桥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今天的生源也已经有所不同了。但是它这种基本的文化保留下来了,我觉得有这样一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会走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层去,而不会安于现状。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现象是,一些高职争办本科,本科学校再去跑各种学位点,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其中带了头,一流大学带了头,其他大学势必会跟上。举一个美国的例子,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近在咫尺,都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办得很不错,麻省理工学院至今没有办医学院,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医疗设备器械研制却非常之优秀,它找准了自己大学的基础在哪里,自己大学的特色是什么。哈佛大学始终没有工学院,只是在今年五月才提出建立的报告,而拟建的工学院也并不想和麻省理工学院去全面竞争,它仍准备设在文理学部内,是“院中之院”,是在基础学科之上的工程学科,这就是学科特色。

国家要不要有战略?要不要有一定政策导向?答案是肯定的。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印度的六所理工学院,国家给予了特殊的投入,预算单列,由议会直接拨款。这些大学又和国外的相关的大学建立联系,发展起来,它们的学科特色非常明确,数学、物理、核科学和计算机软件科学非常之突出。它们办出了特色,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被广为承认。

美国的大学形成特色有两件大事,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一件大事就是20世纪60年代加州制定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在这个总体规划中,把加州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将加州高等教育分为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等三个层次。加州大学设置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计划,加州州立大学设置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计划,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这样分层次,目标定位非常明确,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不互相攀比,各自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另一件大事就是卡内基基金会制定了大学分类表,虽然不是国家政策,却影响了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各种评估的体系中,都以卡内基的分类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评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争取优秀,办出特色来。

从特色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记取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德国在世界大战中把大学当作战争的工具,把国家意识强加在大学上,导致了大学的衰落,在战后又推行了均等的财政支持政策,使得大学逐渐失去特色,德国大学在世界排行榜上逐渐失去了踪影。德国近年开始制定政策,激励大学创建自己的特色。所以政策导向很重要。国家要有政策,而且各种政策要相互衔接一致,鼓励大学办出特色来。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实事求是找好自己位置

影响和制约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学校之内的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办法以及由国家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和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等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课程、设施、环境、学风、教风、校风和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学校传统,等等。

外部因素在形成过程中,大学可以不同程度地施加影响、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还是有关制度,包括大学评估的办法,大学是要参与讨论的,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之中,是可以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可以使这些法律法规更加符合大学的实际,更有助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律法规、教育制度,这些共同需要遵守的东西一旦形成,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下达之后,学校就必须执行。这些年来,我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由于学校的呼吁和要求,外部因素显得日益宽松,给大学的发展留下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受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的办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共性,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校都要按规定设置。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应该看到一点,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制约因素的面前,大学还是可以同中求异的,即便是一些共性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实行起来还是可以在共性之中保持一定的个性。

虽然外部因素很重要,但内部因素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内部因素之中,我感到由师生组成的办学主体最为重要。高校的办学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没有教师办不了大学,没有学生也办不了大学。应该改变那种大学只有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看法,大学应当由师生共同组成办学主体。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思想理念方面的特色、规章制度方面的特色、教学内容方法方面的特色,也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学校的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学校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由学校的办学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在办学主体当中,有作为的校长、书记会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治学方法等,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独特的关键性作用。比如清华的梅贻琦校长、蒋南翔校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吴玉章校长、郭影秋校长,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马寅初校长,还有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校长,他们在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当中,在学校优良传统的基奠、培育、弘扬和创新当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问题上,学校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自觉地定位,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所谓自觉定位,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要跟着风跑,不能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我觉得这几年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呼吁大学要有特色,不要都办成一个模样,另一方面又都在求高、求大、求全。这种新的大学趋同运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影响着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其实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而在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魅力和吸引力。不见得某某学院改成了某某大学,学校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原来有的学校,它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已经成了一个品牌,现在改了一个名字,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还得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地释疑解惑,不断地加以各种各样的说明,才能使人们了解。这种改动,能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当然现在官本位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一些别的什么好处,但是从办学的角度,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其实在我们国家,有些学校虽然不叫大学,但是办得很有特色;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包括美国、法国甚至印度,一些非常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直到现在,依然叫学院,有的规模也是相当小,但办学水平却相当高。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要定好位置。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不管在哪个位置上,只要你定好位了,都可以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主要领导应该非常清醒。

摘自《中国教育报》

同济大学“创建节约型校园”

——2006年节能1200万元

利用学生洗浴废水的剩余热量,加热新鲜水以节约热能;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用以灌溉校园湿地、为池塘补水以节约水资源……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处理,使同济大学在2006年能源消耗支出上节约了1200万元。

2003年,同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2004年,学校专门成立了节能管理委员会,设立了能源管理办公室,制定有针对性的各项节能制度,并在校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出了“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师生节约能源的认同感。2005年,同济大学被评为“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

同济大学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首个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校园节能督察队”,队员们每日分片负责对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区域的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物品等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不时提醒师生注意身边小事,养成节能好习惯,通过督察队志愿者的言行影响周围的学生,让节约意识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此外,同济大学后勤集团全体员工就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人力成本核算等内容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并制定了《后勤集团节约(能)公约》,将节能工作作为职工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有关专家认为,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高等学校,应加快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努力为全社会营造一个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