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6年第2期(总第2期)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31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6年第2期(总第2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6年12月26日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胡锦涛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摘自《科学时报》2006年8月31日

加强分类指导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吴启迪出席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培训班开班会议并讲话

为切实做好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和宏观指导工作,教育部高教司近日在广州大学举办“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培训班”。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教育部将继续加大实施“质量工程”的工作力度,把对地方高校的分类指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摘自教育部网

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摘自《光明日报》

南开研招将推行“体检式面试”

考生面试时将依次接受各类相关知识的考核

从2007年开始,南开大学将在研究生复试的面试环节中全面推行一种新形式,即分室分类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当场给出各类成绩,把各类成绩相加所得出的总成绩作为学生的面试成绩。

据南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各学院可以根据各自学科性质的不同自主设置考核内容。除了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基础考核外,一些学院还增加了实验、心理测试、上机操作等。从面试教师的考场安排到学生考题的选择,都将采取抽签形式决定。每间教室设5名考官,当学生回答完毕离场后,每位面试教师独立给出成绩,经考场秘书汇综后当场给出面试成绩并给出评语。

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将这种面试形象地称为“体检是面试”:“就像体检时要进入不同的科室检查身体不同机能的健康情况一样,明年学生在进行考研复试的面试环节时,也将进如不同教室接受各类知识的考核。”中国教育报 2006-11-23 第一版

美国怎样改革高等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社会各界频频指责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其主要问题如下:1.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2.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实属罕见;3文理科分割现象较严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4。教学与科研活动泾渭分明,互不贯通,学生难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鉴于上述问题,政府、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等机构纷纷组织分类研讨会,分析形势,寻找措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本科教育,其变化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强调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2.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美国教育界认为,传统上人为的划分“文科”与“理科”两大课程体系,在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鼓励知名学者为低年级学生授课。许多名校鼓励知名教师下课堂,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状态和发展方向,使更多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3.建立“学生辅导制”。教育专家认为,由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会带来诸多好处。4.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目前美国许多大学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度,学生两学期参与教学活动,一学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提倡小班授课,强调大学规模中、小型化。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10—15人的小班授课更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中、小型大学更具有生命力。摘自《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