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6期(总第9期)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15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6期(总第9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3月6日

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

中央财政25亿实施高教“质量工程”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斥资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据悉,这是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一笔专项投入。教育部、财政部1月25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这一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说,本科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只有实实在在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才有可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将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据了解,2001年出台的4号文件和2005年的1号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均为加强高校教学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部还积极推进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教学名师奖”的表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等,这些措施对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质量工程”以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选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希望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校本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积极参与,带动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

据悉,“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采用学校、地方、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方式进行。学校首先要根据“质量工程”的精神、总体规划、基本任务、目标和相关项目建设指南,先行立项开展相关建设,然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按照一定程序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后给予建设经费补助。通过这种方式,将形成学校、地方和中央三级立项建设的完整体系,引导和带动学校与地方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作,扩大“质量工程”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今后不能上讲台主讲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这是一个重大政策变化和调整。博士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担任主干课、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某种程度上是造成某些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青年教师要先跟着名教授、老教师学习讲课,学习教学方法,等到他们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成熟之后,再上讲台。这位负责人还透露,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六大举措

“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七大系统

在“质量工程”里面要建设七大系统:即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大学英语与网络教育网上考试系统,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管系统,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终身学习服务系统。

九大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九大目标: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初步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4年后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推进各种科技和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建设一批教学团队,完善教授上讲台的政策机制;初步建立用于网络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普通本科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口支援,为西部高校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干部,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十组数字

“质量工程”将资助15000名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试验;建设10000种高质量教材、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000个特色专业点;资助3000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开展对口支援交流;遴选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50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奖励500名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6日第1版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当前,在一部分高校的干部和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种急躁情绪、盲目攀比情绪,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比,重点学校与名牌学校比,文理科学校与理工科学校比,认为这也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加上不规范的“排行榜”的误导,一旦发现本校某些指标不高,感到压力很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从深层次看,这是一种质量观问题,学校如何正确定位问题。我国有两千多所高校,不可能放在同一平台上。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其共同点是“适应性”,适应就是质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多个层面。

发展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有四层含义:首先,发展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首要任务。只有发展了,有了一定的数量,才能谈质量。在我国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尤其是高等教育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必须树立为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质量问题,不要因为眼前出了一点问题而停滞不前。任何事情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然而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再次,质量观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要从特定的时空特点出发确立正确的质量观,而不能一成不变地、僵化地看待质量。还有,渐进性的质量观,只要是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就是质量。

合适目标的质量观。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质量标准。高等学校有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只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质量。师范专业的学生能胜任教师工作就是质量,医学专业的学生能当好医生就是质量。各类学校国家投入不同,生源不同,师资、设备条件不同,因此在规格、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也不一样,不要相互攀比,盲目拔高。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比,越比越泄气,丧失了信心。而重点学校又什么都想得到,与一般学校争生源,办高职、大专层次的学院,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上,背离了自身的合适目标。所以每所学校都要正确定位,把自己放在同类学校的平台上去比,然后再向高一层次的平台发展。

需求性的质量观。人的基础、素质、爱好、追求的目标、愿意付出的劳动多种多样,不是一种学校能够满足的。需求性就是适应性,教育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而教育的适应性是教育质量的本质。重点学校、名牌学校能适应高水平、高层次、追求高目标学习者的需求,但不适应基础较差、追求目标不高的学习者的要求。

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外适性、内适性和个适性。外适性是指教育质量要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内适性是指教育质量要适应教育内在的需求,即适应下阶段学习的需要,为下阶段学习、升学打好基础;个适性是指教育质量要适应学习者个体需要。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是为社会服务的,只要从整个社会的需求出发,就是适应性,就是质量。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学校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层次,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要,缺一不可。

多元化的质量观。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而质量标准也不同,必须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类学校增多了,因此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要用多元化的质量观衡量多样化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以重点大学、“211”大学为目标,更不能只从有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看质量。就一所学校而言,也要从整体出发,从学风、教风、校风方面,要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管理水平方面,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对学校和毕业生评价方面等全面地考查和评价。

特色的质量观。特色就是发挥学校的优势,就是集中学校的智力、财力,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就是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求,满足学习者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特色是学校求发展、求生存的有效途径。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是“全能冠军”,不可能每个专业都是国内领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只是在两至三个学科方面是冒尖的,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心理学,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数学,剑桥大学的物理、经济学等。

各类学校应善于利用学校实力最强的师资、实验设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发展力度,形成优势,形成特色,不要搞平均主义。一旦形成特色后,这方面的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就会蜂拥而来,毕业生出路也会好,社会有关部门就会主动来招聘人才,在这一领域就会作出杰出贡献。某些学科形成特色,积累经验后,也能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如果每所大学都有几个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就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特殊需要,特色性的质量观不仅体现在学科特色上,而且体现在校风和学生素质上。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决非不要关注当前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有些地区、有些学校问题很严重,如校舍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观念陈旧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但不要因为出了一点问题就埋怨指责,而要面对现实,通过抓发展、抓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近几年来的扩招,确实产生了如何看待质量的问题,产生了对质量的片面认识,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观念上抛弃陈旧的、一元化的质量观,树立辩证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地支持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德广)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9日第5版

国外高教质量保证体系

英国:以院校审核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英国素有大学自治和重视质量的传统,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英国的经济形势恶化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的教学质量下滑,政府面对大学的信任程度日趋下降,曾寄希望于通过建立一套评估系统承担起对教学评估质量进行评估的责任。然而经过20年左右的实践,这一改革被证明是不成功的,招致了社会各方的猛烈抨击。因而在2002年4月,政府不得不再次改变评估方法,以“院校审查”的方法,代替原先使用的“延续审查”和“学科评估”,把质量保障的责任重新落到院校自己身上,外部评估主要是确认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英国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上对大学自治管理观念上的回归。

新的院校审查评估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审查的重点不是直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根据院校课程项目质量和标准的常规评估方式,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和机制的有效性;第二,院校发布的课程项目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第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在课程项目层次或院校层次运用的一些例证。

在审查过程中,审查组对院校质量管理与学术标准的可靠性及其课程项目质量与学术标准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诚实性、完整性及坦率性进行审查和判断,并写成报告公开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部评估的实施者,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是一个非官方性的独立组织,其运行经费来自于与各高校拨款机构所签合同拨付的款项以及各高校的捐赠资助,主要面向社会、学生和高校负责,并不受英国政府的直接管辖,但也对高等教育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美国:以认证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环境孕育了其以认证为核心与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它主要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价等活动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没有官方的专门评估机构,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活动,但是众多认证组织需要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的认可。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种类繁复、数量众多,从类别上分,可以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其中提供院校认证的既有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也有地区性的认证机构,此外,还有一个非官方性的组织———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它是对认证机构的“再认证”。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政府的关系中具有多重功能。在高等教育内部,认证制度为高等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对市场的自由竞争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认证制度又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协调力量,使地方分权管理的美国高等教育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协调一致应对来自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在与政府的关系中,认证制度是一种政府管理的重要媒介,也是对政府管理的一种制衡。认证制度与政府之间既有联合合作的一面,又有对抗抵制的一面。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证制度成为高等教育向社会传递信息之窗,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参与高等教育管理之门。社会则需要认证制度提供关于院校和专业的信息,也通过认证制度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

不同认证机构之间所使用的认证标准也不同,这正好因应了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认证活动和媒体推动的学校排行,国家学术咨询机构对博士学科的评价同时并存、相得益彰,政府主导活动和民间自律活动各不统属、互不排斥并能互相补充,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虽然机构众多,但整个体系却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表现出多元、有序和稳定兼备的特点。

2006年9月,备受瞩目的高等教育改革报告《领导力的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的出台,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以认证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顺应并促进大学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增强透明度和绩效责任。

澳大利亚: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大学、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以及澳大利亚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五方共同组成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各方职能明确,既合作又分工。联邦政府负责向大学提供资金,公开大学报告,以此促进大学质量,大学要向联邦政府提供质量保证计划和研究计划。州和地方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所属大学的资格认定。大学负责自身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负责开展外部质量检查,并提供最终的检查报告。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负责大学的注册与学位的颁发。

在这五个主体当中,2000年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的成立尤为引人注目,它标志着澳大利亚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全面建立。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它是由澳大利亚就业、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倡议成立的,但却独立于政府开展工作,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它在政府与大学之间都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从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与英国和美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建立起了高校与公众普遍接受的质量标准,但是这一标准的建立却是基础性的,它并不对高校的多样化发展产生根本的抵触,相反却是对高校自我评估和自我提高的一种激励,可以提升被检查学校或学术项目的声誉,同时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参加质量保证体系的学校可以实现学分互换,从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朱鹏)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9日第5版

学生眼里的高教质量

编者的话:学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利益者和体验者。他们的意见和感受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实的问题与未来的走向。

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闽江学院某男生:首先是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行。缺乏既有水平又讲得出来的好老师。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太少,学校对学生的发展规划缺乏有力的指导。

广西大学某女生:给我最明显的感觉是,教学质量跟不上每年渐增的学生群体。许多非重点的一般高校还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故而保证教学质量的师资、教学资源等难以满足。

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闽江学院某男生:我认为大学教学质量是由师生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个性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才会爱学、乐学、勤学、善学。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进行教学、培养人才。正因为这样,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还有就是一定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使得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社会的真正需要联系起来。

南京信息工程学院某男生:现在一些教授纷纷从事研究,争取国家大项目,淡化教学,甚至有博导不下课堂的情况。我对这种现象很不以为然。上大学就是来学东西的,却连教授的影子都看不到。有时候遇到问题想找个人问问都找不到,更难能遇到好的负责任的老师了。

广西大学某女生:一些高校的管理不严。平时,一些学生经常逃课、早退、上课不专心,到考试前突击复习一下,老师往往也都会网开一面,让这些学生及格。这种管理体制下,走出学校的很多学生有着“高”文凭,但实际知识储备、才能则很令人担心。

天津体育学院某男生:目前,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地协调。一些教师迫于学校一些硬性规定,比如每年要出几个科研成果,每年发表论文几篇等等,教师投身其中,对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不是十分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实习生李树生 侯晓明 吴晶)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