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9期(总第12期)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8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9期(总第12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4月10日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到建设节约型实验室、节约型校园

勤俭清华省出了什么

2月2日,寒假开始没几天,刚从学生返家的喧闹中沉静下来的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便开始了一次“大搬迁”。不是重新划分宿舍,而是将原本分布在7栋楼里的700余位寒假留校学生,临时集中到他们的“新家”。据悉,他们的“老家”将于2月7日—2月28日停止供暖、供电。

开始还心存疑虑的同学们,在学校的周密安排下痛痛快快地将自己的随身用品装进了学校特意为他们准备的编织袋和纸箱里,在清华学生治安服务队和紫荆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运抵“新家”,与他们一同“转移”的还有原宿舍的电话等通讯设施。

这是清华大学今年寒假进行的集中住宿试点,接近一半的寒假“留守”学生参与到这一清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举措之中。

集中住宿:能省多少

集中住宿究竟会节约多少能源?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魏老师粗算了一笔账:如果将紫荆公寓的采暖能耗按每平方米20公斤标煤这一平均值来计算,按集中住宿后停止供暖3周计,实际上所节省的能耗在每平方米2.2公斤标煤左右,紫荆公寓7栋楼按8万平方米算,即可节约180吨煤。此外,此项措施还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公共照明用电等也将节省不少。

除此之外,按惯例清华校内两个浴室各停运检修半个月将实现节水约1.2万吨、节电约1.7万度、节气约2万立方米;公共教室寒假期间也将根据自习学生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开放少量教室,也可节水约5000吨、节电约20万度。

“培养同学们的节约意识,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国家尽到一份力量,我想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响应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肯定地说。

集中住宿确实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现在能源紧张,如果寒假这么大一个楼只住几个人,消耗这么多能源,的确有点不合算。”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二学生冯琢络说。

发挥优势 为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到建设节约型实验室、节约型校园,从幼儿园的娃娃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在清华园,节约体现在学习、生产、生活、科研的各个方面,节约型校园建设已逐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清华有着良好的节约传统,坚持“节约”的风尚在许多科研成果中都有体现。2005年4月,清华成立了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6年3月,清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建立清华—UPenn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5年3月,集中展示近百项国内外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我国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楼在清华落成,示范楼全年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北京同类建筑的30%。此外,由清华自主研发的DeST大型模拟计算软件包迄今已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平台,该软件在对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建筑节能进行了诊断改造,并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10余个国家和地方标准进行了建筑能耗评审标识;2005年采用DeST软件对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全部12个新建奥运场馆进行了节能评估工作,通过评审发现设计中的问题、提出节能评估建议,并已落实贯彻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之中,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与此同时,2006年3月,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清华下发了《清华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意见》,指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也要认真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

如今,“节约”已经成为相关考核和奖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系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内容纳入了学生行为守则和德育考核之中,学生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表现和成绩与奖学金、评优也结合在了一起;入党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表现与积极分子考察、党员教育和党员民主评议结合在了一起。许多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新技术新点子新设备并举 节约效果可观

清华有一项统计:清华食堂的水、电、气消耗占营业额的比例大约为5.6%,远低于北京市标准化食堂资源消耗不超过10—15%的标准,也低于北京高校餐饮行业11—12%的平均水平。而专家说,这其中的一个百分点就是130多万元,这意味着,相对于北京市的平均标准,仅食堂一项清华每年就可节约500万元以上。

自1993年以来,清华食堂不断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点子等举措节约成本,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节约机制。据统计,全校食堂80%以上使用节能灶头,保守估计各食堂仅燃气消耗量就比原来节约30%-35%,每台燃气灶每年可节约耗电1000度。据悉,出于节约考虑,尚未更换的其余20%灶具在到达使用年限极限时也将换成节能灶头。此外,清华食堂还将燃气型热水器全部改装为太阳能热水器,这在全国高校食堂中是唯一的。

用电方面,清华校园内共有4000多盏路灯,学校将部分100瓦的水银灯换成了45瓦或60瓦的节能灯;它们的控制系统也被清华改造成先进的智能光控技术,按照每天日升日落时间自动调节路灯的开关时间;另外,学校将90%的变压器都更换成节能型变压器,电力损耗下降了40%。这些措施全年可为清华节电约36.5万度。

在供暖方面,改造了供暖的电力控制系统,对具备条件的部分换热站安装了水泵变频控制系统,在学校供暖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上一供暖季总耗电量同比减少约150万度。2006年,清华大学供暖管网节能控制系统工程改造开始启动,现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据悉,该系统全面投入运行后,可以在供暖过程中初步实现按需供暖,分时供暖,预计综合节能率可达到5%,一个供暖季就可节约100万元以上。

2006年,系列节约措施使学生宿舍楼和公共教室的运行支出比2005年减少了140万元。在学生公寓,由于积极推广在马桶水箱内放置矿泉水瓶以减少用水量的办法,仅此一项全年节水超过3000吨。在教学楼,全面改装节能灯具,将光亮度由原来的强光变成柔光,既避免了强光对眼部造成的光污染,又降低了能耗;将夏季保洁时间由夜间调整到清晨,利用自然光作业,每天节电15%;在教学楼内的热水器边放置了节水桶,对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和使用,一年可回收水600吨。

节约活动丰富多彩 节约美德伴终生

31个院系200多个团支部的150余场活动,超过1万人次的参与,1048条节约“金点子”,若干条可行性建议,180篇主题征文……这是200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清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

同学们自己动手,将废品搬上舞台,在展示“节约”的同时,给大家上了“变废为宝”的生动一课。在软件学院特别编排的话剧《赝侠传》中,服装、道具全部由废品制成:硬纸壳、废纸杯、废纸折成了王冠,旧布料缝制出古装衣袍,废纸杯变成了靴子、旧海报纸片做成“软鳞甲”、还有鲜红的纸玫瑰、废旧海报拼接成图画、硬纸盒做成“温度计”。

环境系开发了实验室仪器药品信息系统与书籍信息系统。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有些药品虽然整瓶购买,但只需用其中小部分,如果能把剩余药品和全系同学共享,将大大节约药剂费用,仪器与书籍也是如此。同学们将相关信息登记到系统中,当其他同学需要这种物品时,只需直接进入查询界面进行模糊搜索,就可以找到相关联系人实现共享。

“一张纸、一支笔也许就能改变许多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同学们通过节约活动表达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许多院系开展了“节约型校园”爱心捐赠活动,把节约下来的日用品、衣物、书籍、文具等捐献给贫困地区。从2005级学生开始,土木系开展了回收废纸活动,并将卖废纸的所得全部捐献给民工子弟小学,目前他们的接力棒已经传到2006级学生手中。土木系还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将高年级同学用过的旧书统一收集并登记入册,发放到需要图书的低年级同学手中,目前已收集入册的旧书达几千册。清华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开展了“毕业生向母校赠书”活动,仅2006年就有5500余本图书转送到在校同学手中。许多低年级的同学说:“师兄师姐们把教材转赠给了我们,不但省去了我们一部分开支,而且还把教材循环利用了起来”。一位拿到赠书的同学说,“几本书传递的并不仅仅是些许知识,它们更见证了清华人良好的传统!”

在清华园,节约行为同样体现在每个家庭中。清华园街道制定了专门的年度资源节约工作计划,通过开展“节约家庭”评比等活动在居民中推进节约举措。不仅如此,节约行动还走进了清华幼儿园,节约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和习惯。(记者 丰捷)

摘自《光明日报》2007年2月25 日

加强能源使用管理 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

各地高校采取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大学积极推广新技术开展节能工作。学校在校内进行了一系列节水、节电、节煤、节油等节能新措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累计投资80万元,实现全校8口自备井用水变量自动化控制;在公共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教工集体宿舍楼安装远红外斗式小便器和脚踏式便坑节水阀,年节水可达20万立方米;在校内部分学生宿舍楼、教室及路灯系统安装了照明节电器,平均节电率达20%,达到经济节能的效果。

北京化工大学强化管理开展节能工作。形成了“校领导—主管部门—学院”的三级管理网络,为节能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学校还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节约能源管理规定》、《北京化工大学能源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对校内能源使用的管理、原则、计量、节能技术改造及处罚、奖励等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节能的制度保障。从2002年至2004年,学校共节约能源经费244.78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加大人力和经费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学校投资430余万元筹建了中水处理站,主要收集浴室的洗浴水和学生宿舍盥洗间的洗漱水,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500立方米左右。2003年使用至今,中水回用率达100%,年节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3年累计使用中水35万立方米,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为学校水科学研究专业的学生和兄弟院校及北京市有关部门提供了观摩实习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行水电管理新模式,并在新建楼宇中积极采取节能措施。学校在学生公寓安装了用电智能识别器以降低能耗,对水电公共支出进行承包,实行“按人拨付,节约奖励,超出自负”模式。同时,针对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方面对水电需求量增大,提出逐步实行“装表计量、有偿使用、核定指标、超标加价”的管理新模式。

东北大学进行供电设施和供热系统改造以节能降耗。学校在确保功能和效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光,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将教室400多个普通开关改造为智能控制开关,杜绝无效照明和长明灯现象。积极改造供电系统,优化供电线路,减少电能损耗,对大功率电机进行变频改造。2002年至今,两次投资数千万元对锅炉和供暖管网进行改造,选用新型节能材料,采用分层燃烧、添加助燃剂等措施达到节煤效果。在新建筑中,采用热泵技术进行冬季供暖和夏季降温,有效利用地下水热源和污水热源,减少煤炭的消耗量。

河海大学切实抓好节水节能工作。学校坚持以节水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节水节能型设备,每年可节省水电费近百万元。在江宁校区建设了由雨水收集系统、储存系统和利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雨水资源化工程,总蓄水量达3万立方米,年雨水利用量超过5万立方米。学校在全校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龙头、节能型照明灯及其他用电设备;洗手间安装远红外系统,浴室安装插卡系统,定期进行全校水平衡测试,防止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机制节约水电气。学校通过机制创新,从水、电、气等大量消耗的资源入手,积极探索节能新举措。大力推进节水工作,通过中水回用、设备改造、灌溉节水等措施,学校用水量从2001年的73.2万立方米下降到2003年的56.8万立方米,下降幅度为22.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采取多项措施建设“绿色大学”。学校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采用科技成果进行科学节能。学校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设立节能管理办公室,专门出台节能管理办法。积极推广新型节能设备,节能达17%以上。学校强化管理,厉行节约,规定食堂和超市不准使用、出售一次性碗筷;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对学生用电实行“定额”管理,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后勤事务管理;此外还设立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节能、节水等问题的研究。 (记者 焦新 )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9日

▲校园绿化率达到68% ▲校园绿地覆盖率达87% ▲一年节省水电开支591万元

武汉大学全力打造“绿色校园”

2007年1月的武汉,虽寒风凛凛,但冬季的武汉大学依然郁郁葱葱,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武汉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武汉大学桂园一路附近,一园腊梅开得正艳,给冰冷的冬日增添了许多温暖。

武汉大学校园绿化面积有249.5万平方米,绿地率为68%,绿地覆盖率更高达87%,校内拥有全国高校最大的绿化广场,被许多中外学者和专家誉为“最美的校园”。13株百年大树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木古树,长势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年生产能力4.5万盆花草的花草培育基地分布六大学部,把校园装点得绚丽多彩。该校年年被评为省、市先进绿化单位,2006年还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新增精养草坪近10万平方米,休闲景点10多处。

为了保持校园里良好的绿化环境,该校组织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园林绿化队伍,学校拨专项资金,聘专业人员对绿地进行护理。将重点保护的古木登记造册,报上级园林部门,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师生参加义务植树及环保宣传等活动,增强了师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校园绿化管理办法》、《校园环境保护条例》等专项文件,把环保纳入制度,保证了有效实施。

茂密的树林和优美的环境使武汉大学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有关统计表明,校园及周边地区共有鸟类276种,其中包括涉禽、飞禽、鸣禽、猛禽等极具观赏价值的鸟类。校园里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各种鸟优美的叫声,鸟类与人类和谐共处,

学校不仅积极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十分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实行“环保加节能”的管理模式,全力打造“绿色校园”。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要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校园,要求保护环境,注重节约。他还亲自倡导打印纸两面用,主张对铺张浪费现象在校内媒体上曝光。

武汉大学是用水用电大户,学校后勤保障部狠抓节水节电工作。为进一步节约资源,学校已将老式水龙头全部更换为节水型龙头,工作人员定期巡视检查学校各处管道的滴、漏现象,避免因此产生的用水浪费。后勤保障部还根据水电表进行用水用电的平衡分析,适时监测,减少水电的损耗。

空调是学校的主要用电源,几乎占了整个用电量的50%—60%,为此,学校建议各单位空调在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8摄氏度。教学楼和行政办公楼照明灯具数量多,后勤保障部将照明灯具逐步更换为节能型日光灯,并从使用习惯上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光控及微波探测技术进行节能管理,此举有效减少了照明用电。学校在新建的配电房中使用节能型变压器,使用无功补偿技术,同时建议各单位逐渐淘汰耗能较大的电器,使用高效能设备。

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学校用水用电逐渐由有水有电用的“可靠型”供应方式转变为“节能型”的供应方式,水电净支费用2006年比2005年减少591万元,用水用电量逐年降低。

该校后勤集团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能知识普及活动,在让节约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大家懂得节能的方法。

“我们的资源”系列讲座、“节约中国校园行”大学生生活调研、“珍惜粮食、文明进餐”倡议活动已成为武汉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校学生会开展“创节约型社会、建节约型校园”大型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节约“金点子”,评选出“Top10节约妙招”,并通过网站、广播、展板等形式与全校师生分享。学校还邀请校内外专家介绍我国资源状况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相关政策,对大学生进行资源形势教育。知识竞赛、寝室节约设计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热情参与,“建设节约型校园”主题宣传画在各教学楼、食堂随处可见,节约已成为校园时尚。

现在,随手关灯拔电源,用水后拧紧水龙头,打印纸双面用等行为已经渐成师生们默认的准则,全校刮起一股节约旋风。(作者:蒋明 施鹏 袁文魁)

摘自《光明日报》2007年2月7日

利用校内外两种技术资源创建“节水型高校

江苏15所高校节约水费4500万

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3月以来开展的“节水型高校”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对已验收15所高校的统计,人均用水量由2002年的235升/人/日,下降到2006年的182升/人/日,累计节水1600多万立方米,节约水费支出4500多万元。

参与创建活动的高校均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创建计划,明确了工作时间表。各高校均制定或者修订了水电管理办法、学生用水管理办法等多项节水管理制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学生宿舍安装三级水表,按宿舍考评核算用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定期对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中国矿业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把水电费指标分摊到学生宿舍和校内各部门,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工作。

在创建活动中,各高校都重视加强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创建节水型高校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节水光荣的校园氛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每年的3月定为“节水宣传月”。徐州师范大学把节约用水纳入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指标,从制度上规范了学生的用水行为。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学生中聘请节水检查员,发动学生参与节水工作。

各高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技术资源,积极推广运用节水新技术和节水型设备、器具,坚决停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铸铁螺旋升降式水龙头、进水口低于水面的卫生洁具水箱配件、上导向直落式便器水箱配件和冲洗水量大于9升的便器等器具。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还在水龙头上安装了自制的“限流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科技优势,自己研制并成功生产了远红外人体感应式节水器,安装在高位水箱后,平均每天节水15吨以上。70%以上高校的集体浴室推广使用了卡式智能淋浴系统,使用后人均一次洗浴用水由400升降为50升,节水率达88%以上。

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新校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于冲厕、绿化和景观用水。南京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将上层洗涤用水经过简单净化后用于下层冲厕,大大减少了清洁水用量。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游泳池和空调用水实现了循环使用。各高校的绿化用水普遍使用河水和雨水,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校内开挖了人工河(湖),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并在绿化用水中推广使用了喷灌系统。同时,各高校切实加强用水巡查,定期开展管网测漏和水平衡测试,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先后对校内用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供水管网和计量网络电子地图,为科技节水创造了基础条件。(记者 焦新)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