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14期(总第17期)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01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14期(总第17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6月1日

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

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如果以创新型人才的标准衡量,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以下几方面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应重点关注的。

缺乏献身事业的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曾指出,真正投身科学事业的人是在追求自然的和谐与美。“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爱因斯坦的话揭示了那些能献身科学创新的人的创新动机到底从何而来:对科学真理自身的渴望和激情是激励人们探索的最强烈的“第一动力”。我认为创新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对于科学探索基本价值的认同。

卡尔罗为证明黄热病到底是不是由蚊子传染的,特意让叮咬过病人的蚊子叮咬自己,最后患病终身致残;琴纳研究牛痘接种时以儿子做受试者,先取猪身上的痘浆接种在儿子胳膊上,两个月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液接到儿子身上证明牛痘的免疫作用。琴纳说:“我想到要使世界从一种灾难中解脱出来……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这些前辈的事例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一种高尚、积极的工作境界的。

据我所知,现在一些大学生知识贫乏,心灵更“贫瘠”。他们在越来越安逸的条件下,整天想的都是吃喝玩乐。据笔者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后者,而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竟几乎100%地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也难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缺乏大胆怀疑的质疑精神

应试教育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的弊端任人皆知。这一弊端阻碍了学生探

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当今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知识迷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课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意味着真理。大学生对书本迷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愿意多思考的“懦夫懒汉”思想在作怪。

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术上的怀疑必然导致疑问,这样才会提出问题。

怀疑最能够引起定向探究。找问题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石。大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思维,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大胆质疑,让学生既善“学”又会“问”。

缺乏专业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兴趣是从事一切事业的直接动力。然而枯燥的知识灌输、学而无用的思潮,使不少学生厌学。我们看到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专业教学根本毫无生命力,课堂沉闷,学生木讷。多年的纯灌输式教育无视学生个人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一切都麻木了。

据笔者观察,当今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既听课又阅读专业书刊型,听课不读专业书刊型(还读其它书刊,如文艺书刊),听课不读书型(几乎任何书刊都很少读),不听课读书型(所读多为与专业无关的书刊),不听课不读书型。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以是否乐于听课和是否阅读专业书刊为标准,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对专业有兴趣。而现在,上述第一类学生实在是较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专业兴趣。

缺乏创新者的探究激情

应试教育强调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多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激情被逐渐扼杀了。学生死气沉沉地被迫记了一大堆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应付考试,而后毫不吝惜地将其忘得一千二净。

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看世界会对恢复学生的探索激情有帮助。要鼓励学生多尝试着变化一下看问题的角度,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去看世界,争取多发现—些有价值的专业问题。

缺乏用普遍原理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功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对一些知识多是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缺乏对一些自然或社会普遍原则、原理的认识理解,对一些重要的发现、发明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一些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应用。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田路旸)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

责任是外界条件对行为主体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定。责任观,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学生责任观教育,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

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由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不同,人的责任具有多样性。按个体自我意识以及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发展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将主体的责任依次分为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对自然的责任等七个层次。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因此,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该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责任观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相连。青年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社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时代赋予了青年大学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己经到了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而且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待人生责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社会主导责任观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对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在社会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渐淡化,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家庭责任观念淡薄,只愿享受家庭的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的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自我责任观迷茫,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甚至走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对他人责任混乱,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不足,等等。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责任的重要使责任教育成为永恒,那么,现实中大学生中见惯不惊的责任意识模糊、责任感淡化的客观现实则使责任观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对大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一要立足于培养“责任公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已经具备了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已经成为也必须成为责任主体;同时,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对大学生实施“责任公民”教育,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作为责任观教育的主导价值要求。二要多措并举,构建“三育人”的责任观教育共同体。要坚持“教书育人”,将责任观教育贯穿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之中。全体教职工应当树立对大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身体力行,以身垂范,用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坚持“管理育人”,积极营造负责任的良好氛围。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在制定育人方案、组织和实施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强化责任观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明确责任观教育的目标;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观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履行责任;通过规范管理,形成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坚持“服务育人”,身体力行做好负责任的表率。在学校从事服务工作的广大教职工,为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理想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通过自身负责任的服务活动,在思想、道德、纪律等方面感染学生,赢取学生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人人为我、我应为人人”的责任心。三要深化大学“两课”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主渠道的作用。要以责任观作为要素重新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渠道。一个完整的责任教育体系和一个完整的责任观念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内化,对当代大学生面对自己和他人、家庭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时,作出正确的思想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会大有裨益。要循序渐进,坚持责任教育的层次性。既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责任,提高责任意识,又要培养人们坚定地履行责任的意志和信念,同时还要通过教育使人们养成责任习惯。要创新教育形式,改变“两课”教学呆板的课堂灌输形式,以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与实践相结合。责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可以说,责任观教育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数的教育机会。教育者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让青年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坚定责任意志和信念,养成责任习惯。(作者:丁泗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1日

一年前,作为北京市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在学生中进行了廉洁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把廉洁意识植入大学生

廉洁教育在大学生中如何进行?怎样让大学生们树立廉洁意识?一年前,作为北京两所试点开展廉洁教育的高校之一的北京工商大学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记者日前在该校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该校学生中,廉洁意识普遍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养水平也有了强化和提升。

“廉洁教育离我们很近”

北京工商大学在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采取多种形式让廉洁教育贴近学生,用各种学生喜欢的活动吸引学生,力求见到实效。“廉洁文化植我心,廉政从业促发展”学生小品、短剧大赛就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十余个围绕廉洁教育主题的节目,有的是赞扬优秀共产党员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品格,有的是鞭挞社会上的腐败分子贪污受贿的丑恶现象,不少小品、短剧表达出了学生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腐败现象的厌恶之情。

此外,廉洁教育的征文、公益广告语、动画、书画作品等征集活动;关于荣辱观、成才观、消费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演讲会、辩论赛、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廉洁教育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参加。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06级学生贾轶敏的父亲是纪检干部,贾轶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廉洁教育离我们很近。我参加了校学生会组织的廉洁教育辩论赛,印象很深。比如,‘评价一个人是以德为主,还是以才为主?’就改变了过去简单认为才比德重要的认识,让我们青年学生在成长中树立德才兼备的思想。”电子商务系05级学生李雅丽说,学校把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需求结合起来,效果很好。比如在考试中不作弊、写论文不抄袭等。经济系05级学生常娜认为,廉洁应该是大学生具备的基本品质。她在编辑小品时,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特别是共和国的3位总理的事迹就非常感人———要学知识,应先学做人。她说:“这是我参加廉洁教育后的切身体会。”

北京工商大学还集中力量,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发放到300名学生手中,组织大学生认真阅读,写读书体会,并征求修改意见。学校还由学生自发建立了“北京工商大学青年学生廉洁自律促进会”,该会一成立,就吸引了不少热心关注廉洁教育,并愿意为廉洁教育的推广、传播作贡献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

把廉洁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北京工商大学在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中,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廉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将廉洁教育作为“两课”的重要内容,设专门的章节进行教学,提高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识,就如何形成廉洁、廉洁与反腐、廉洁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讲授。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使学生了解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了解反腐倡廉的政策法规,打下反腐倡廉的道德、法律基础。

“年轻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郗仲平对记者说。一次,有个学生主动找到她,希望能够参加党课学习,让她非常高兴。可是,这个学生临离开时对她说,他父亲是分管某个行业的领导,如果她有什么需要他可以帮忙!这让她感到震惊。由此,她谈到了在学生中进行廉洁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教师在廉洁教育中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法学院教师闫冀生说。他认为,廉洁教育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廉洁奉公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分年级、分层次进行教育。会计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业务教学中,就针对做假账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新闻系在教学中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写虚假新闻、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少教师还采用放映反腐倡廉的电影、专题片的方式进行廉洁教育,学生非常欢迎。

让廉洁教育走进学生心中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卢思锋说:“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效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充分显现出来。让廉洁教育走进大学生心中,也同样需要我们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足够的耐心,贴近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确实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北京市廉洁教育试点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从2005年12月开始在全校启动了廉洁教育活动,试点一年来,广大青年学生廉洁意识普遍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养水平明显得到强化和提升,广大教职工和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师德建设取得新成果,学校的学风、教风、作风、校风建设成绩显著,形成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良好局面。(本报记者赵正元)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30日

浙师大心理自助亮堂“准教师”

“同学,你下来好吗?我们是来帮助你的。不要想不开,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因为考试失利,一位垂着泪的年轻女孩准备轻生,几名“谈判专家”正竭力打消她这一念头。这是浙江师范大学通过悬赏征集到的一个心理活动方案秀。

据悉,自2003年起,浙师大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显示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症状(包括不能集中注意、患得患失)、人际关系敏感(包括感到比不上他人、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抑郁(包括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感到苦闷)等。同时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测试结束后收到心理咨询室发出的邀请信,51.5%的同学可能会来咨询室接受面谈,38.6%的同学肯定会来咨询室接受面谈。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肯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这让心理专家也束手无策。

“不能绑着那些学生来接受心理辅导,我们就用心理活动方案设计大赛的方法,激发学生们自行设计适合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活动来实现心理自助。”浙师大校心理辅导站总站长陈佩丽介绍,学生们组成164支团队参赛,活动方案涉及了自我探索、沟通交流、寻求快乐、生涯规划和建立寝室和谐关系等主题,基本涵盖了新生普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

据了解,该大赛历时一个多月,最后fantastic four组合捧走了头等悬红500元现金,他们的方案设计了一辆经过校车改装的“心灵巴士”,载着选手和观众在学校里三个人气场所停靠,分别进行“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和“谈判专家”三个活动,为学生间进行心灵交流提供了一个流动平台。对这种学生心理自助的模式,浙师大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方春荣主任医师认为,学生其实最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他们设计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值得专业人士借鉴。

据悉,陈佩丽正积极将一些获奖方案向全校推广,她告诉记者:“今天的师范学生,明天很可能就要站在讲台上,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心里亮亮堂堂的。”

摘自《现代教育报》2007年1月3日

简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心里咨询中心分别于2002年、2003年,选用国际上通用的信度和较度比较高的心理测试量表—症状测试量表(SCL-90),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心理普测工作,通过对普测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身心健康良好,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1.强迫症状;2.人际关系敏感;3.偏执和敌对倾向;4.抑郁情绪反应。

通过普测和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兴趣不高;二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已;三目标暂时失去的“心理间歇”;四是心理落差;五是教育的偏失;六是错误的引导;七是精神病史的影响;八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由于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性品质等不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当前高等学校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关注此项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有力地支持;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充实队伍;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质量;构建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等等。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