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21期(总第24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5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21期(总第24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9月10 日

靠什么提高青年教师“教”的水平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职业自然也具有双专业性。教师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一、高校青年教师“短板”何在 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审视,高校教师只有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都解决好了,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这就好比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等高,车子才能又平又稳,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上世纪末以来,高校补充的新教师一般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因而就学科专业知识来说,这些新教师已经具有较高程度。但由于我国大学教师教育的缺乏,那些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新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基本是空白。在这个大背景下,1996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对助教要进行“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职业要求等内容”的岗前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岗前培训的目的、学时、组织实施机构等。

在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新补充到高校的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之后,全国许多省市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高校教师岗位培训”等逐渐统一,形成了比较统一、规范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实践证明,岗前培训是现阶段非师范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有组织地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据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调查,95%的受训教师认为岗前培训十分有必要,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岗前培训需突破四大局限 岗前培训在现阶段对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高校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也表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这些局限使得岗前培训只能初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无法承担使高校教师获得职业所需要的教育专业知识这一重任。

首先,是培训内容和学时的局限。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目前,以北京地区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开设《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课程,总学时不超过110学时。如果以满足高校教师具有职业需要的教育专业知识为目的,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学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只有高师院校开设系统的教育专业课程。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这三块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大致是:公共基础课程占20%,学科专业课程占70%多,教育专业课程占7%。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

对照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目前进行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学时上都远远不能与之相比,更无法与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相比。岗前培训的课程和学时决定了它在教育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满足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无法满足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其次,是培训授课形式的局限。目前主要是各省高校(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承担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任务,负责岗前培训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在北京地区,以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为主,还有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承担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任务,从2000年起,每年要开设近15个教学班。尽管如此,由于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基本上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在100人以上,最多近400人。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学员,部分人已经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当他们以学员的身份坐在岗前培训的课堂时,他们有足够的愿望和能力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与任课教师讨论,展开互动。

这样对学员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但由于人数较多,只能采取讲授法来授课,无法采用讨论法。这种“满堂灌”的做法,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本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是培训机制的局限。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观念还没有被高校教师认识和接受,目前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北京市贯彻《〈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实施意见”规定,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专业科目考试的合格证书。其结果是,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自愿、主动的少;不自愿、被动的多。表现在学习中,学习热情低,主动性差,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但学员完成培训后,据统计,95%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培训有用,高校教师应该参加岗前培训。这就告诉我们:岗前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培训机制有点问题。如何使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由不自愿到自愿,由被动到主动,是培训管理者应尽力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转变观念,由教师培训观转变为教师学习观。教师培训观下,教师教育是从教师个体之外在目的出发的,教师的学习只是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从这样一种外在目的出发,教师教育就成了为达到外在目的而对教师进行的改造。教师习惯于这样的培训,似乎学习是为了别人而不是自己,因此学习常常是应付。教师学习观下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认识到不学习就难以生存,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人的生存权利,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态度。但在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没有建立之前,一定的强制性又是必需的。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是培训管理者应该思考的。

第四,是培训管理的非专业化局限。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一般具有双重职能:行政职能和培训职能,同时缺乏教育理论研究人员,这种状况决定了岗前培训在管理上,不能依据教师教育规律,缺乏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及时发现、纠正培训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依靠这一培训形式,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要想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现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做法,代之以更科学,更合理的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途径。

三、分两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岗前培训想要解决的是高校教师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问题,因此,解决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获取问题,就是岗前培训最好的出路。

事实证明,岗前培训这样的短期培训,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但是对其作用不能夸大。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获取应该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取方法一样:通过正规教育使知识的占有达到一个起点,再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更新、丰富已有的知识,直至教师职业生涯的结束。由此,解决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问题,笔者建议应该分二步走。第一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前,用1-2年的时间,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获得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文凭;第二步: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期间,利用多种形式,不断增进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直至教师职业终结。

第一步如何做,在我国还没有尝试。美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发起和运作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将教师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统一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做得到位,其效果一定胜过岗前培训。

第二步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更重要。从英国等国家的经验看,“校本培训”是实现“第二步”目标的好方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除了“校本培训”外,省级高校(高师)培训中心是否也能有所作为,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徐平为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教学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5版

怎样让新任教师更快成长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做法

马里兰大学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是马里兰州立大学系统中的旗舰大学,也是美国公立大学系统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学之一,在2006年度美国公立大学100强中排名第18位。马里兰大学对新教师的培训很有特点,值得我国高校参考借鉴。其主要举措有:

一、新教师培训(New Faculty Orientation) 在马里兰大学当教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终身教职方向的教师,由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构成;二是研究系列的教师,由研究助教、助理研究员、助理研究科学家、助理研究学者、助理研究工程师、研究副教授、副研究科学家等组成;三是教学系列的教师,由助教、讲师、高级讲师组成。所有教师又分为全时、限时(9至9.5个月)和部分时间等三种情况。其中研究系列和教学系列的教师采取合同聘用办法管理(一般一年签一次合同,可以多次续聘)。

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全校范围内参加工作一年以内的终身教职方向的新聘教师,也包括研究系列和教学系列的新聘人员。

新教师培训的负责部门是学校教师发展事务副教务长办公室,由“教学卓越中心”协助举办,每年8月底秋季学期开学前进行,用一天的时间,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丰富的、对新教师很有帮助的培训内容安排。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由分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兼教务长讲话,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计划,对新教师提出希望。

二是终身教职方向、研究系列和教学系列三个系列新教师分组开讨论会。讨论会主要由副教务长介绍有关情况,核心内容是了解学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晋升标准、条件和程序。有关院系的资深教授也参加此分组讨论,向新任教师传授包括计划、步骤和发展战略等在内的为获得终身教职作准备的经验。

教学系列方向的新聘教师由“教学卓越中心”主任介绍情况,解答新任教师有关在马里兰大学如何备课、上课、准备个人教学学术档案,以及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介绍管理、资料、设施服务等情况。这项活动利用午餐时间进行,届时新聘教师以学院为单位与本学院的资深教师以及技术人员共进午餐,增进了解。学校的图书馆、人事部门在餐厅大厅设工作台,陈列有关教学、科研、网络、人事管理政策文件等信息资料,进行现场信息服务、咨询指导,帮助新教师了解学校网站服务、图书信息服务和有关教师人事管理、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组织学校和院系的教务、科研、人事、图书、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力量对新聘教师进行一天时间的集中培训,这不仅是马里兰大学教师发展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美国各大学的教师发展都要做的重要工作,在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二、初任教师指导工作(Junior Faculty Mentoring)

“初任教师指导”工作也是马里兰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系统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确定的“初任教师指导”工作目标为:“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潜力开发、取得事业成功以及尽快适应和融入本校文化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

院系是学校承担初任教师指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以系主任为主要责任人,为每一位终身教职方向的初任教师(即助理教授)安排一至两位副教授以上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学院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配置资源,组织开展院级的“指导工作坊”和研讨班等初任教师指导活动;以学校分管教师指导事务的副教务长办公室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统筹配置资源,组织开展校级的初任教师“指导工作坊”和研讨班活动,形成一个系、院、校三级水平的工作体制,从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方面为初任教师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这是学校开展初任教师指导工作的基本模式。

初任教师的指导教师以定期或不定期见面(一般是初次见面之后每月两次)的形式,向初任教师提供三个方面的指导帮助:一是怎样准备教学课程,为本科生开课上课;二是怎样开展学术研究,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是帮助初任教师了解熟悉学校、院、系的学会、协会、教师代表大会等团体组织的情况,为履行服务义务做好准备。

以上三个方面都与晋升和终身教职评审有直接关系。因此,初任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的指导帮助,是围绕着怎样为晋升和取得终身教职作准备这个中心展开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初任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发展,尽快得到晋升,取得终身教职。

初任教师指导教师与初任教师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的关系,在任命之日生效,到初任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取得终身教职时结束。

(作者:郭锋马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5版

复旦大学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举措

一、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带薪出国深造

最近,复旦大学出台《复旦大学青年教师长期公派出国项目培养方案》,除积极拓展9个月以下较短期和短期公派出国外,学校将重点实施9个月及以上长期公派出国项目。每年公派100名左右青年教师前往世界知名大学,或与复旦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海外名校进行深造,5年内将达到500名。

复旦大学将青年教师校际交流公派留学渠道与院系公派留学渠道纳入国家公派留学体系,结合复旦学科建设、学科布局、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985工程”平台基地建设战略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和院系公派留学培养计划,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接受较长期的、系统的国际化学术培训。

该带薪长期公派方案主要面向新进校第2年至第6年的青年教师或青年骨干管理人员,年龄在35岁左右,个别表现突出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年龄可放宽至40岁。《方案》实施范围的青年教师赴一流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合作研究、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学位,在1年及以内,工资、岗位津贴、按月支付房贴均全额保留。

每一位获此项目支持的青年骨干教师都将填写《复旦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带薪长期公派出国(境)培养手册》,培养对象要与院系主动联系汇报,而院系每6个月也将定期与培养对象联系,了解其在外期间的各项进展。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将实现60%以上青年教师均有9个月以上出国深造经历。

(周晔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5版)

二、东南大学:教学督导制度以老促新

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东南大学很早就开始实施教学督导制度。1989年学校返聘了20多位老教授,成立了校教学督导组。从2002年开始,学校建立健全了院(系)督导组,形成学校与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两个强有力的支撑层面。

东南大学督导组在实践中创造出与教学实际进程完全相融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模式,以及从试讲、观摩、听教学系列讲座,到随堂听课的首次开课教师全程培训的有效范式,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比如东南大学的“名师”单炳梓教授,退休后谢绝社会上的高薪聘请,回到课堂专门听青年教师讲课。学校教学督导组成立后,单炳梓和一批老教授一起,精心筹划,实施了全校首次开课教学培训、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择和培养以及教学督导等工作。几年来,仅单炳梓教授的笔记上,就记载了听取200多名青年教师讲课情况的记录。单炳梓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悉心总结出的《教学要诀三十条》、《教学艺术与风格》等教学法,在全校教师中广为流传。

东南大学通过集中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网上评教等活动,逐步实现了青年教师培训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郑立琪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5版)

三、南京师大:建立多层级的“导师制”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高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基地。南京师大对本校青年教师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

江苏省有一项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南京师大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已有21人入选“青蓝工程”,这些入选青年教师有专门的导师负责传帮带。在校内,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入学第一年,要与导师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其中规定,导师至少要听新教师5次课,而新教师至少要听导师10次课。

除此之外,南京师大实施了“名师培养工程”,每年挑选10人,每人资助1.5万元进行教学研究,通过组织介入,加强培训培养。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评选,南京师大都有教师入选。

(黄进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5版)

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可能

——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心得

每当谈及大学课堂,我总会不由地想起第一次登台讲授公选课的经历。那是一门名为“实用公文写作”的课,此前本校还没有老师系统地开设过,尤其是有行政文秘工作经历的老师开设这门课,我应该算第一个。第一次课是磕磕绊绊完成的。我准备的内容和同学们的期望出现了差距,同学们并不买账,有的说,就讲实用的,哪类文体和我们将来的工作贴得最近就讲什么;有的说,不用说理论,你就讲怎么写吧。

通过了解,选这门课的同学大致有三类:一是学生干部,他们在从事班级事务管理和其他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实用写作知识的欠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因而急于得到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二是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学生,手中虽有各式各样的申论复习应考资料,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大家束手无策,他们迫切要求学习并掌握公务员考试实战技能;三是有志于发展写作兴趣的同学,他们喜欢思考,有动笔的良好习惯,希望借助公选课提高自己的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同学们对这门课的选择,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发展自己兴趣的需要,再就是成长就业的需要。其他课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于是,如何营造课堂氛围,如何把握学生的需要,适当延伸课程的时空容量;如何开掘一个教师可能的深度和高度,让小课堂产生大效果,成为我思考和实践的第二个问题。逐渐地,总结了这样几点——

一、站在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备课讲课

大学生对学科知识、具体原理的掌握都比较扎实,他们成长的困惑大多集中在如何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准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如何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健全的判断力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用公文写作的教学对于提高这种判断力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学习申论知识时,引入一些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正确科研方法的锻炼等材料,引导大家提炼观点、储备知识,从而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大势、个人成长成才正确道路的判断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着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可能在机械、刻板、我讲你听的课堂中完成。写作课的教学需要师生的相互碰撞、相互切磋、共同感悟,提炼概括的能力、表情达意的能力、把握相近文体的能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就某一个观点针锋相对地讨论甚至争论,鼓励同学们就某一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观点,鼓励同学们循着一条线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追问,鼓励同学们提出与老师所讲内容不一样的思路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的关系自然就近了,教师所做的引导自然也就入耳入脑入心了。要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求学治学得失、成长道路轨迹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思考就会更进一步。比如当我把自己从事学校行政文秘工作的心得讲给学生听时,他们对一些枯燥的公文写作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掌握得也就更加牢固了。

三、做一个不断出新的教师

一门课要能吸引学生,靠的是什么?恐怕最该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不断出新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从内容上看,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与时俱进。公文的格式、内容、应用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事业的发展、形势的要求对实用写作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要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这逼迫着我不断寻找新的例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所以我的教案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固定。从教学方法上看,在相近文体的学习中,采用“设定情境+讨论+练习”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掌握近似文体不同的写作要求。在常用文体的学习中,采用“讲解+练习+现场讲评”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掌握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出新与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帮助学生养成了爱积累、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学生在作业中说:“我过去从报栏前经过,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其中的内容。自从听了刘老师的实用公文写作课,我开始关注《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专栏,积累了很多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和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对我将来报考公务员一定会有帮助。”(刘森)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6版

浅谈课堂设计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它是学校教育的第一平台,是学校教学的枢纽。因而,优化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什么是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必须具备三个逻辑必要条件。一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要指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三是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这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生动化,教学内容前沿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现代教育倡导创新意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树立全新的思维观念,树立全新的课堂意识,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所谓创新,就是不墨守陈规,敢于标新立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

一、设计好“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入,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其实,导入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如果设计科学得当,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入;或间接导入,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入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

二、调整好“焦点”

物理学告诉我们,焦点就是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光点。在这里借用物理学中的这一概念,它的意思是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点。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任意转移,课堂效率就会很低。只有调整好课堂教学中的焦点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焦点在哪里呢?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呢?在此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焦点有两个:黑板(投影仪)和老师。老师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黑板和老师这两者上面?这里除了老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外,还有一些方法,如:简明扼要、设计科学的板书;借助语音和语调,或重音强调,或抑扬顿挫;手势语言;必要时在教室里走动等等。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把学生牢牢抓住,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选择好“支点”

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一语道破“支点”的巨大作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个选择“支点”的问题。选择支点,然后以它为突破口,教学就会游刃有余,或举重若轻,甚至做到“四两拔千斤”,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支点是什么呢?在此认为,支点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异,多种多样,但它们一般表现为内容上的重点和难点。

四、发现“闪光点”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大多数教师喜欢听学生的正确回答,学生一旦答错,就直接否定。这种做法,不利于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这里所说的“闪光点”,实质是指思想火花、思维亮点。诸如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由此及彼的联想,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等。抓住思维的光点,以此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善于发现“闪光点”,核心就是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张扬个性的课堂,是“雏鸟成长的摇篮,雄鹰展翅的蓝天”。

五、留好“空白点”

空白是一种艺术,是无字的书,是没有色彩的画。艺术中有空白,教学中也有空白。教学中的空白,不是老师不会教,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地留下学生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能否留好“空白点”,是教师是否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的表现,是教师是否承认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学中留有“空白点”,表明不是教师一人独霸课堂而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教学中留下空白点对教师来说是放权,对学生来说是创造。“空白点”留得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控制好“沸点”

这里的“沸点”指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成功的课堂必有高潮或一次或几次。没有高潮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一堂课如果处处是高潮,那难免有无视教学规律,哗众取宠、搞花架子之嫌,是教学失控。所以,课堂教学没有高潮,或高潮泛滥,无论是从教学规律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好的。因为它不可能有教学的高效率,所以课堂的高潮一定要控制好。那么,课堂的高潮是什么呢?课堂的高潮主要表现为学生情感发展高潮和学生思维发展高潮。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学生情感和思维发展的动向和脉络,创造条件,因势利导,采取板书、或设疑、或练习、或讨论、或优化教学手段等方式,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的思维撞击出火花,并呈主体

式发散。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诚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六点”是最基本的,概括起来,一堂课就像一个戏剧小品,有开头、有结尾、有高潮、师生互动,才能取

得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生命在学生,教师的舞台在课堂,教师的活力在学习,教师的魅力在执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以不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感化学生,才能做学生真正的楷模。

(作者:刘传慧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

摘自:西南科技大学《高教参考》2007年第1期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探讨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多种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有三种:一是通过校内主干网络进行一个教室授课,校内多个多媒体教室听课,这主要是在高校上大课用;二是教室内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三是异地实时交互式教学,以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多媒体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形象地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效率,这一点是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讨如何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一)盲目使用现成课件

教学多媒体课件大多数由一线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协同完成,或选用“内行”编制的现成课件。然而,不同的教师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完全照搬现成的课件会限制自己的教学思路,这如同使用别人的教案讲课总不可能顺手是一个道理。应该提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各种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取其众家之长。

(二)盲目追求动态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使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中适当利用动态(动画演示)效果,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是十分必要的,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一定注意要适当,如果动画过多、花里胡哨,将会画蛇添足,导致教学过程中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影响教学效果。

(三)盲目提高教学速度

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一般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过是把教学内容利用PowerPoint幻灯方式呈现出来,有些教师干脆“告别”粉笔与黑板,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只需点点鼠标,按照多媒体课件“宣科”。这样教学的情况往往是:概念、公式、图表一片一片地“飞”出来,教学的速度比传统的教学速度的确快得多,但是学生没有消化的过程和时间,使学生产生疲倦甚至抵触情绪,其教学效果不如黑板书写的方式。

(四)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在数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用屏幕显示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相当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一)明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内容开发课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检查学习效果阶段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休。根据多媒体自身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开发课件时,应选择内容抽象、过程复杂、难以口头表达、学生理解吃力、传统教学形式收效甚微且又适合于CAI形式、并预计效果明显的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技术、动态模拟,图形等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课件的制作应抓住教材的某个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借助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画面,将这些内容化虚为实,化难为易,以辅助教者有效地教学,同时也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精心准备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修改、完善课件和开发课件上。目前,购买或下载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些课件给执教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制作者大多缺乏教学实践,加之不同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各不相同,于是便必然出现执教者感到有些课件不好使用的情况,这就要求执教者根据自己的思路对这些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课件要“精”

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在多,关键在于“精”和“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如若开发的课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或未尊重多媒体自身的特点,其结果必然是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甚至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代表计算机对学生思考的替代,对于部分基础核心的原理,仍然需要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艰苦地思索。

(四)结合学科特点

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很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建立起图、文、声并茂的多层次,多功能、多角度的教学空间,对重点知识逐级细化,使学生茅塞顿开,达到融合新知的目的。同时,还要

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以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组织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视听指导。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细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了解画面表现了什么事物,画面各部分之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完整而准确地把握观察对象,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此外,教师更要指导学生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对察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区别所观察事物的异同,以及该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师讲解精炼,指导有方,学生掌握全面,运用自如。

(六)不断提高

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媒体教学技术性很强,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声、光、电的知识和书画、美工、剪辑、电脑软件设计和制作等技能,以便丰富自制电教软件的内容。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教师长期有针对性地努力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优秀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晓勇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

摘自:西南科技大学《高教参考》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