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25期(总第28期)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6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25期(总第28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 11月 1日

带着感情来教学

带着感情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如果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不热爱,没有深厚的感情,那么不管他的学术水平有多高,教学能力有多强,他就不可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只有带着感情教学,才能以对学生、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把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精益求精,不遗余力地做好,让学生满意,让自己满意。

带着感情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使得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由热爱尊敬老师到热爱这门课程。一个关心学生且有亲和力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爱戴和好感。由此看来,带着感情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带着感情教学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带着感情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爱是教育的别名。”那么,如何带着感情来教学呢?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带着感情教学,就要不断充电学习,认真钻研业务,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提高教学水平上下大气力,练好内功,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否则,带着感情教学就是一句空话。

其二,要关心爱护学生。以人为本是搞好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疾苦,最了解学生的需要。可以说,在帮助学生“解惑”方面教师最有发言权,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做好教书任务的同时,教师也要责无旁贷、力所能及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帮助解决某些现实的问题。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学生们有许多心理困惑,也有学业、职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迷茫。因此,作为一个对学生有着深厚感情的教师,他们的社会经历比学生多,不仅给学生当经师,而且要当人师,要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解除种种困惑,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而不能认为这是辅导员、班主任和政工干部的事。

第三,要尊重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如果你是个长者,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如果你是个年轻人,那么你就把学生当成你的兄弟姐妹。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忘掉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感情,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要理智地处理,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要提倡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批评,闻过则喜,并积极加以改正。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执教的通行证。今天,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导航。(作者:李元卿)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2日

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师德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应该占居什么位置?北京师范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发挥师德的感召力量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提出了师范生要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北师大师生热烈响应。不久前揭晓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北京师范大学又产生热烈反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并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与师德制度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校内各单位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师德建设。学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用以指导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北师大始终坚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校专门出台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等各类人员在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行为。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规范监督委员会,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界定或展开调查。

北师大还注重师德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坚持师德理论工作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撰写了《自尊自励做让全社会尊重的人民教师》的文章,提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北师大在加强师德制度建设、提高师德水平的同时,突出评建结合,以评促建,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学校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组织新教师岗位培训,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新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举办各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定期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为师德建设核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是北师大的精神支柱。启功先生阐释其含义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今天,校训已经成为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北师大不让校训仅仅停留在书面口头和精神层次,而是将其融入师德教育、师德建设的全过程,重视发挥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在教书育人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结合学科特点制订了“情感态度教育目标”,使情感态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

学校始终将师德教育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坚持把大学生的师德教育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2004年以来,先后与北京市密云县、大兴区启动了“校县联手,共育英才”共建活动,支持北京郊区新农村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实施“红烛行动”和“白鸽行动”等,组织学生志愿者长期为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小学”义务支教,为外地来京创业人员开办“暑期学校”,参加奥运热线咨询,开展“市民学英语”等活动。在志愿服务和支教活动中,大学生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坚定了做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

发挥学生在师德评比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师德如何,同学们的独特视角不容忽视。北师大在师德评比中,突出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作用,让在校大学生评出、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评选是北师大每年的“保留节目”,在评选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只是作为指导部门出现,具体的负责、组织工作都是由学校和各院系学生会来做。评选标准中,具有崇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的好评和尊敬是必要的硬条件。

研究生对老师们的评价的表达,则是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举办的另一场活动:“良师益友——我最尊敬的导师”主题征文活动。通过记述导师教育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生活片段,展现导师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崇高的师德师风以及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抒发对导师的敬爱之情和感激之心。导师们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学生们。

师德建设,于无声处。每一位北师大的大师乃至普通教师都有感人的师德故事。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切实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在野外,他与研究生同吃同住,起早贪黑地获取第一手数据。在他的带动下,他的研究队伍养成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这样一种被郑先生戏言为“鸟类学研究敢死队”的作风受到了国内同行的极大称颂。在师德建设上,他更是看重细节。他对个别教师在上课铃响的时候才匆匆赶到、课上接听手机的现象极为不满。他每次上课都提前进教室,和早到的同学交流,课间耐心回答同学们的一些问题。

创新思路开展免费师范生师德教育

对首批免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一个传统课题的全新表现。北师大确立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原则:一是坚持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和教师教育资源优势,体现“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铸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理念和人格风范。二是坚持正确导向,免费师范生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后必须履行国家义务,服务基础教育;同时,鼓励非师范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转入师范专业学习。三是坚持师范特点,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学校组织免费师范生与北师大“十佳大学生”面对面,发挥优秀大学生的示范和影响作用。组织免费师范生与北师大校友中的特级教师代表面对面,聆听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感人事迹,体会为人师的乐趣、辛劳和崇高,使他们及早地、更加真切地接触教育的第一线。组织师范生与北师大的众多资深教育家面对面,通过专家的介绍和分析,了解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意义和相关保障,了解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改革趋势、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及运行体制等相关教育政策和制度措施。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献身祖国教育事业教育,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勤于进取、精于业务、团结协作、热爱和关心学生的良好素养和品质;鼓励和引导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作者何兆展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22日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思考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德育教师队伍尤为必要。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既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凸显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德育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专家和教授。”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要立足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明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德育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以新的视角去审视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完善专业化制度保障体系制定规范化的高校德育教师专业标准。

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前者是指严格依据专业标准筛选优秀人才;后者是指“运用报酬和激励手段吸引并留住”求职者。为此,必须制定规范化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提供有效支持及科学依据。在师资选拔上,要严格执行专业标准,建立“准入制”,把好“入口关”,坚持贯彻“德才兼备、择优选拔”的原则,通过综合考核,把政治素质好、道德水准高、思想作风正、知识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爱高校德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德育教师队伍中来,确保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高标准、高起点。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提高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打造“学术型”的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随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队伍管理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然而,专门与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相适应的专业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评估制度、评优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备,又制约了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完善的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包括专业职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聘任制度、评估制度以及专业资格标准和审定制度、专业水平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专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专业化资格制度等相关法规。要通过加强对专业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切实保障高校德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高校德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一体化是这支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进一步改革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教育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德育教师的教育培养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师资队伍水平低、入口过宽、职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职前专业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脱节、课程体系混乱和学科专业性不突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调整高校德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针对高校德育内容的多学科性,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学科主干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复合型师资;二是重视学科教育课程的开设。帮助职前教师认识所教德育学科的性质、高校德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形成德育学科教育的正确理念,掌握高校德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三是加大德育实践课程的比重。高校德育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见习和实习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模拟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倡导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通过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师在职前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二)构建与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模式

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一个专业教师的发展过程,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需要职前的教育培养,更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相适应的职后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一是针对适应期的培训,实现德育教师在职业角色、教学能力、知识体系上的转化,以尽快适应教师职业;二是探索期的培训,使德育教师在适应职业角色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技能;三是建立期的培训,鼓励高校德育教师更新、拓宽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强化德育教学的胜任度;四是成熟期的培训,帮助高校德育教师坚定专业信念,克服“职业倦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扩充专业知识,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理论、技术,探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成为“行动研究者”。

(三)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指由多个德育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教师培训”小组深入高校,针对实际情况,在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以校为本”的德育教师培训与一般教师培训的不同点在于,后者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本体性知识,前者则主要是帮助高校德育教师提高条件性知识,是实现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应包括: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培训要以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评价为切入点,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帮助他们进行评课、评教,形成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培训,改进教师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自主权。

创设有利于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良好环境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和影响人们活动的外部条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创设有利于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制度环境的创设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和规划,健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和机制,把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切实抓出成效。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深入研究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和方法。其次,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相关政策法规,建立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资格标准和评审制度、高校德育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评估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制定高校德育教师教育培训和管理条例等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环境建设,实现依法治教。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自觉承担起执法的责任,依法建立和完善制约机制,对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状况适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实现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发展环境的创设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尊重教师,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现实表明,许多高校在德育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措施流于形式。高校德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与教师的期望值和要求相比,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往往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以及教师学术水平偏低等现象。因此,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校德育的投入,提高德育教师的待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德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为德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广大德育教师安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二是加强对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管理,通过稳定现有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德育教师培训等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高校德育学术氛围,实现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者:李军法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自《光明日报》2007年9月2 日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自我培养

1.师德的含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名言将教师的职责剖析得酣畅淋漓。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师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调节教师与社会其他群体、个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培养、教育学生服务,自觉地遵守各项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要求教师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目的,正确处理

教育劳动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最核心的本质是给予学生以实际教益,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工作的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过去相比,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及各方面条件均较有较大的改善,因此许多知识青年愿意到高校工作。据调查:"38岁以下,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进大学的一批青年教师占了40%左右。”因此,从我国高校目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来看,青年教师责无旁贷地挑起高校教学、科研的重担,成为二十一世纪教师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在师资和管理上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规定对那些师德不合格者两年内不得申请高一级

职务,甚至从教师队伍调整出去。这究竟充分证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青年教师师德状况

青年教师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这是青年教师的突出优点。但普遍存在着重视业务素质的培养而轻视师德培养的现象。这其中有一些是外因,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因所造成的。从思想工作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长此以往形成了重学历、重业务能力,轻思想素质、轻师表意识的倾向;从工作特点看,青年教师的劳动是相对个体化、个性化的劳动,在教学科研中强调独立的见解和成就,再加上没有“坐班”制约,使得青年教师的团体比较松散,导致教师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倾向”。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时热情很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岗前培训结束后,就一切顺其自然了。上述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和紧要问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而这其中,师德的自我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3.青年教师师德的自我培养方向

师德作为一种外在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他律性和规范性。但通过不断的强化,也可以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身需求,从而成为教师个人品德的一部分。除了加强教育引导外,青年教师师德的自我培养是更重要的内因。

首先,要培养敬业精神,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一定要热爱这个职业。教书育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劳动,是一种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外界难以直接监督的自觉劳动,是一种极为细致复杂的艰辛的劳动。笔者深深地感觉到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而“爱”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好恶,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因此,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高校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的差距小,与老教师相比,在思想上更容易与学生交流,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因此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而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是青年教师的一个突出优势。所以,笔者认为,作为青年教师就应该把握住这个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以爱心为基点,在教师关爱学生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的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的敬业精神。

其次,青年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教书育人这门技术,我们千万不能轻视这门技术,而要加强自我的勤奋训练,就像钻研其他的专业知识一样,摸索掌握其中的规律,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教书育人技艺,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的同时应该向老教师学习,与其交流、沟通,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老教师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践。如果得到老教师的指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经常与老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捷径。

再次,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把社会公德和各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我们:①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结合当代社会,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尤其要结合教育改革实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②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用自己美好的道德形象来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心悦诚服、自觉仿效。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特别要注意善小而为。教师工作本身就是很琐碎的,所以,我们的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中国有句俗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综观事业有成的教师,无不着眼于微小的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没有“善小”的观察,就不会写下教育日记。因此,我们青年教师如能集许多小善就会成就将来的大成;③要有良好的教态教风。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准备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态度严肃认真,内容准确清晰,授课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文雅。

教师优良师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青年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和经验总结。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而这一切,突出体现在青年教师师德的培养与提高。所以,笔者深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培养意义深远。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 作者:李冬 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

摘自《教育研究通讯》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