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8年第1期(总第33期)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8年第1期(总第33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8年3月3日

对推动教学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考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

教学评估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估,重在改进工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鉴定作用,衡量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以此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诊断作用,找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优缺点,指出改进工作的方向;导向作用,通过评估的指标和内涵,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进步的需要;激励作用,促使学校增强搞好教学工作的动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主管部门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学校的建设目标。这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属于国家实现宏观监督和保证的机制,其余三方面都是利用评估这一手段来帮助学校改进工作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估研究专家斯塔尔比姆(L.D.stufflebeam)所说:“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因此,全面理解并大力宣传教学评估的目的和作用,是保证教学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

通过前一阶段工作,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由于防卫心理过重,在评估中出现了统计数据失真、修改以前的试卷和论文等不实事求是的做法,或采取对学生突击辅导,增加考试次数等应付教学评估的短期行为。这种“应付评估”的现象至少有三方面弊病: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给专家组的工作增加了负担,专家组本来是来帮助学校改进工作的,结果却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核查材料的真实性;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以评促建的精神不相符。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发展不利,还可能产生波及效应,影响后续学校的教学评估。

为了保证教学评估这一有意义的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各方面紧密配合,共同扭转这种“应评”倾向。对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一方面,通过宣传教学评估的目的和树立一些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先进学校的典型,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学评估的意义、作用,从而缓解对教学评估的压力感和防卫心理,增加主动参与评建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专家组成员全面理解评估工作的目的、意义,明确自身的职责不仅是鉴定,更重要的是去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要全面考察学校的教学工作。注意不是以挑剔、贬抑作为主调,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待人,以尊重的态度对事,尤其要对其困难给予认真的重视和关切,对其疑义要提供热诚的咨询和建议。要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校的教学效果,从工作方式上避免“应试”和“应评”倾向的出现。

二、评建结合,以评促建是关键

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评估工作中建设是关键,是贯彻始终的工作。在建设中,尤其要注意“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硬件”(如经费、仪器设备、图书等)指标易量化,一目了然,容易引起重视;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学术氛围、学风教风等方面不易量化,也容易被忽视。这些“软件”指标恰恰最能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又是至关重要的,是建设的难点。但是,从已评过的学校和一些正在准备评估的学校可以看出,“轻软件”的问题还较突出,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向上级主管部门要钱、要物、争基建上,而对软件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学校的建设中,有了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后,应下大力气重视软件建设,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专家组在一些学校发现:学生正在进行的实验是几人一组,而后续实验的仪器设备却闲置在其他房间里;学生上机时数达不到基本要求.可计算机房几乎每天上午都是空闲,周六周日开放得也不够。此外,许多学校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设辅导教师、不上习题课、作业只批改三分之一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从管理上要效益、要质量,还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通过前一阶段的评估,专家组打分比较低的项目多数都是在主讲教师、毕业设计等“软件”上,由此也可看出软件建设是难点。在目前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评估时按着“硬件要达标,重点看软件”的原则来把握,是合适的。

在评建中应注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将目前的评建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建设统一考虑,应按整体优化的思想推动各项教学建设。特别应注意把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边评边建,不做无用之功。在硬件建设上,要注重实效,把有限的经费首先用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的环节—上,避免浪费。例如,没有合适的仪器设备,可以先不买,而不必把低质的或功能不合适的设备买进来充数;不应该为凑图书册数,而急于采购大量与教学无关,甚至内容陈旧的书籍。在软件建设上,要注意抓建设过程,抓落实。例如,精品课程是建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有的学校看到评估过程中有考察课程的要求,就在没有规划和建设的情况下,匆忙“评”出了几门课。还有个别的学校组织教师突击修改以前不规范的试卷和沦文,结果教师意见很大。再如。规章制度写在纸上很容易,但怎样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怎样把规章制度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则是很艰巨的任务,需要认真抓落实。如果不注重实效,只做表面文章,不但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益,而且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造成群众对教学评估工作的误解。

三、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是保证

专家组进校考察,是教学评估整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估的中枢环节,通过专家组进校考察和评估,有助于推进学校自我评估的质量,有助于教学评估的鉴定、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评估的可靠性与权威性,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对于教学评估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教学评估的权威性、公正性,将主要由专家组的工作来体现。因此,专家组的成员不仅要在学术方面有较高水平和威望,而且要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基础;不仅要熟悉高校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比较广阔的视野,能客观地分析事物。此外,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和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2.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保证质量

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是教学评估工作的生命线,是这项工作能否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许多工作在试点时很成功,而推广到面上后不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量的增大而逐渐放松要求。在前—阶段工作中处理评估结论时,比较成功的做法有三点:在评估各项要素等级时要认真讨论并充分尊重每一个专家组成员的意见;专家组给学校的评估意见中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定要坦诚、具体、有针对性;从严掌握标准。暂时没有达到标准的学校绝不能放松要求,限期整改才是对这些学校真正的帮助和爱护。事实也证明,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不仅对该校是激励,而且也使后续待评的学校进一步端正了对教学评估工作的认识,促进这些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快了建设和整改步伐,推动厂稚体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教学评估指标和工作体系,促进各类学校不断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已通过评估的学校,下—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怎样激发这些学校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并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这是目前应该迫切研究的问题。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指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激发力量等于目标价值乘以期望概率,即:M=ExV。其中,目标价值E指该项工作如能实现的话,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是什么;期望概率V指个人或团体渴望得到目标价值实现可能性的大小。在这一激励模式中,关键是目标价值E,如E很低,V虽高(容易实现目标)但乘积M并不大;反之,E很高,目标难实现,V必然小,激发力量M也不大。因此,目标价值适度也即“跳一跳能够得着”,实现的可能性也较大,对学校的激励作用才最大。按着这一激励理论,通过评估的学校应该区别其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例如,勉强通过合格评估的学校,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存在问题的整改上,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去检查整改情况,并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教学工作合格学校”称号,这也进—步体现了坚持标准,从严要求的精神;对取得良好成绩的学校应鼓励其向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迈进。对达到优秀水平的学校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制定能反映时代要求的评价标准,促进这些学校不断进步。同时应制定“优秀”学校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给这些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申硕申博等方面—定的优惠政策等。这种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教学评估这—宏观管理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机制,才能全面有效地发挥作用。

(作者:王映赤 李志宏 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1期

强化组长角色意识 推进和谐评估

一、认清角色,增强责任感

教育部赴被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是受教育部委托,对被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实地考察,肩负着教育部的重托和该校师生员工的期望。评估考察是否客观、公正,考察结论是否实事求是,关系到该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评价。专家组组长更是责任重大。因此,参加评估前,组长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意义。提高认识是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周济部长提出:“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其次.要深刻理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内涵。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深刻了解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每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都有各自深刻的内涵,A级标准、C级标准都有明确的要求,指标之间还有内在的逻辑,应逐条学习、领会。还要了解评估结论及其标准,把握特色项目。

再次.要初步了解被评学校的情况。进校前,要阅读学校的自评报告,查看相关材料,对学校的历史,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学校的发展状况,同行对该校的基本评价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握过程,力求做出准确、公正的评价

专家组进校时间短、任务重,作为组长要通观全局,把握各个环节,根据专家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评报告,进行实地考察,对各个指标确定等级,并提出总体评估的结论性意见。这里的关键是对19个二级指标,根据等级指标确定等级,以及对特色项目给出结论性意见。在评估过程中,组长应及时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19个二级指标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硬指标。这类指标一般都是量化指标,如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经费、管理队伍、体育、就业等。对这一类指标,要认真核实数据,有的还要调查原始数据。学校在对这一类指标的自评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变相作假,如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中,有的外聘教师仅仅是名义上的,没有实际担负教学任务,将在读博士生计算为博土,将外聘教师中的博士作为师资队伍结构中的博土等;教学基本设施中,将行政办公、科研、后勤管理用计算机统计为教学用计算机;教学经费中,将学生工作经费、教师进修费等计人本专科业务费等。

软指标。这类指标——般都不能量化,如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师风范、学习风气、思想道德修养等。这些指标十分重要,但由于难以量化,衡量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对这类指标的考察容易被忽视。如思想道德修养,在以往评估的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得B,其余都是A,这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因而要加强对这类指标的考察,在考察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三个符合度”的要求,考察学校定位、目标是否与社会要求及人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实际的符合程度;考察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考察相关的制度、措施创新和执行情况;考察学校风气、氛围;从相关指标的状况来进行考察。

软硬结合的指标。这类指标既有可以量化的部分又有难以量化的部分,如主讲教师、专业、课程、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社会声誉等。以“主讲教师”为例,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和副教授上课情况都可以量化,教学水平则要由专家组根据实地考察做出质的判断。在评估中,对这类指标,往往是专家组中争论比较多,难以下结论的。因此,要综合对硬指标和软指标的考察办法,十分认真地对待。以“教学水平”为例,综合评价的结果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师教学档案资料中平时课堂教学质量和其他教学评估的结果;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基本技能测试、试卷分析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教师教学水平;座谈会及其他场合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等。

特色项目十分重要,但评价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曾对2003、2004年全国被评学校总结的办学特色逐一阅读、研究,发现在总结办学特色时,不少学校往往把办学成绩当特色,把共性当特色,把定位当特色,把特质、特点当特色。其实,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包括4个方面: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办学特色的灵魂;独特的优良传统、校风——办学特色的旗帜;学校成员认同的规章、制度——办学特色的保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办学特色的体现。

专家组对被评学校的考察评估意见,代表专家组对学校的总体评价,要在全校宣读,还要上网,学校十分重视。但在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仅仅是自评报告的翻版,没有体现专家组的评价;泛泛而论,缺乏“提神”的东西;不能具体、明确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作为组长,笔者的做法是,先由秘书起草,然后集中讨沦,而后由专家分别逐条修改,最后自己统稿。在听取学校领导意见之后,再作一次修改。这样,大体上能保证考察评估意见的质量。

三、诊断问题,提供教育管理咨询

教育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评估过程中既要有监控也要有诊断。诊断包括症状诊断和原因诊断。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寻找教学质量差的原因,诊断性评价的关键和核心是不仅重视诊断症状,而且重视治疗和指导。专家组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发现被评估高校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从而给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而教育评估不仅仅是给出结论,更主要是要对问题进行诊断,所以我们要倡导教育管理咨询。所谓高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咨询专家根据客户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以及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及客户高校状况的调查研究所掌握的信息,为学校管理提供对策建议。管理咨询一般包括5个阶段:与客户建立联系——进入客户组织——资料数据分析与诊断——方案设计与改进——辅助实施。管理咨询分为外部的管理咨询和内部的管理咨向。前者主要以校外的咨询专家或咨询公司为主体来开展;后者主要是校内的某一部门或团体来开展,如院校研究机构。在国外,教育管理咨询主要由专门的公司来承担,其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为高校制定战略规划、为高校制定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行重大项目评估等。在我们国家,教育管理咨询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主要通过教学评估和院校研究来推动教育管理咨询。高校管理咨询对高等教育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倡导在评估过程中开展管理咨询,并且通过评估使我们评估专家学会进行管理咨询。

四、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和谐评估

最近.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部门领导提出了“和谐评估”的设想,我认为提得十分好。作为组长,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关系,主要有:被评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职员,专家组的副组长、专家、秘书,教育部主管部门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厅的官员等等。因此,组长要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做到理解、尊重、沟通、反馈,实现和谐评估。

(作者: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 )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3期

强化实践环节考核 提升实习教学水平

自2003年教育部建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以来,截至2007年6月,总计有358所普通本科高校参加了评估。通过对已评高校的评估结论和资料进行梳理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这一环节是许多学校教学工作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实习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实习教学削弱的原因分析

实习教学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本应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形式化。归纳部分进校考察专家的看法,实习教学弱化的原因,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学校自身因素方面。第一,教学观念滞后。长久以来,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在我国高校占据主导位,强调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把实习教学视为其附属与补充。一旦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习教学为代价。这种观念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习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实习教学建设明显滞后于其它教学基本建设。第二,缺少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评估材料显示,一些学校虽然优化了培养方案,花大力气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但仍旧存在对实习教学管理不严、组织不力的问题,实习效果还不理想。同样,虽然许多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例如学生评教、同行听课、教学督导等,但由于缺少对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而导致有些生产实习流于形式,一些校外实习甚至变成参观游览。第三,传统的教学安排与生产实际还存在着较大矛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都按传统做法安排时间,即在学期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安排实习,不仅时间短,还会造成各学校间实习资源的冲突。评估考察过程中,很多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也都对此种实习安排方式提出了异议。

社会客观环境方面。首先,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转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工艺技术保密等原因,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热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即便接受学生实习,也很少让学生接触先进设备和工艺,使学生无法接受最新技术的锻炼和实训,影响实习效果。其次,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作为一项任务来接受学生实习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却将学生实习作为业务来经营。学生去企业实习,学校需要向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再加上学生的交通、住宿补贴等,对高校形成一种负担,影响了各方的积极性。再次,目前国家还没有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高校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政策法规作保障。通过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交流,有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日本政府拨专款支持企业和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制订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包括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德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也制订鼓励企业支持大学生实习的政策。

二、高度重视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将更加凸显。从思想上确保高校和产业界真正把实习教学作为一种责任,给予重视和扶持,是突破当前实习教学工作瓶颈的重点。

增强高校对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认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到企业和科研院所实习的长效机制。新的教育质量观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习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要内化为素质也必须通过实践,创新精神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习,实践教学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决不能使实践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

提高产业界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意识和“共赢”观。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而高素质人才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最关键因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教发展的趋势所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产业界责无旁贷。把大学生实习教学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产学研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推动企业与高校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也有利于企业从高校的教育资源中受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有远见的教育者和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已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接纳高校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放到企业回馈社会、深化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高度,建立了配套教育培训机构,对学生实习进行规范管理。这种规范化的管理既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又给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加强实习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作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教学只有在政府、社会、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这也是我们在与评估专家讨论后得到的共识。

进一步深化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实际教育。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决定实施质量工程,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支持“质量工程”建设。同时,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对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重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大力宣传文件精神,不断提高高校及社会对实习及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使全社会形成关心实习教学工作、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国家应从财政、税收、交通等方面着手研究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形成社会各界自觉支持教育的运行机制。在这一方面国际上有不少可资借鉴的先例。比如英国政府规定,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适当减免教育税;德国政府规定,企业都有义务接受大学生实习,同时委托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评估,确定哪些企业有资格接受学生实习。这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比如税务部门可以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国家发改委可以同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大学生外出实习乘车费用优惠政策,减轻高校实习负担;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在研究和评定设计院所级别时,可以将接受大学生实习教学情况纳入考核指标,推动企业支持实习工作。

加强国家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重大,其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科学性、工程的综合性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大型企业和重点工程的有利条件,创建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实习教学与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使大学生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条件不断改善,实习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还会带动企业与高校全方面的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且,由国家命名设立基地,对企业支持教育、回报社会的行动也是一种鼓励,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内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优势,为学校实习教学的开展提供稳定的场所,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整体功效,发挥特色优势。如北京工商大学的文科实践中心,将学校经济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和法学院的16个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并相互融合,建立了集各种机构业务、企业经营管理于一身的仿真“实习环境”。这种精心搭建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全面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而便利的条件。

强化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高校应改变以往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做法,大力加强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理论、应用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估专家认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与有关企业联合建立了飞行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合作培养大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三次(每次6—8周)顶岗实习,这种做法就值得研究和推广。同时,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实习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学校应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人力度,使各种实习教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实习教学的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并由专门的组织机构落实这项工作;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有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考核实践教学的质量。

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从这些年的评估实践看,评估在推动学校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规范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评估方案和评估考察对实习教学还关注不够,这无疑已经滞后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评估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和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应当予以重点考虑的。特别是今后逐步开展的专业评估,更应该把实习和实训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以促使学校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这一环节。如此坚持下去,经过几个周期的建设,实习教学工作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改善,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李 岩 李志宏 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李志宏系副主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8期

借助两次评估 实现两次跨越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被评高校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曾经接受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前正积极准备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应该说,学校经历了两次以评促建的过程,实现了两次跨越式发展。

1994年12月,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试点院校,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专家组的试点评估。当时,由于对评估意义和指标体系认识不足,只沾沾自喜地满足于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提出赶上、甚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往前站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对学校到底如何定位,将来到底应该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内在结构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特色等问题考虑甚少。《自评报告》的基调是“保合格,争优优”。因为中心偏离,领导忙于基本建设,精力投入不足,导致了教学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专家组“会诊”找出一大堆毛病,与原来的愿望大相径庭。结果试评不但没通过,还几乎被亮了“黄牌”。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学校从上到下确实感到震惊,出现迷惘。不仅学校领导为此“出了一身冷汗”,广大教师也深切感到进一步抓好教学管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从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和学校经过总结、反思达成的共识看,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反映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机构不够建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校、系两级管理教学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彼此间的配合不够默契。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文件不规范。有的教学管理文件粗放,可操作性差;有的规章制度学习宣传不够,常常出现有布置无检查或临渴掘井的现象。三是教学改革思路不够清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没有一个很好的长远规划和实施办法,重要的教学环节抓得不实,特别是发动教师创建优质课程工作十分薄弱。

那次国家级的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在学校产生的震动是空前的。但学校领导能从评估中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和激励了全体师生员工的情绪。全院上下开始了一年多“卧薪尝胆,苦练内功”的整改。可以说,教学评估评出了我们的忧患意识,评出了我们的质量意识,评出了我们的教学中心地位。一年多的评建与整改工作,是凝聚力、向心力空前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各级领导思想观念、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巨变的过程,是学院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大见成效的过程。不少教师反映,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太及时、太必要、太有远见丁。尽管很累、很辛苦,但大家心情舒畅、信心和希望倍增。全校上下最深刻的体会是:教学评估功不可没,评建整改获益匪浅1 1996年1月17日至20日,专家组再次来校进行复评,认为城建学院经过阵痛之后发生了巨变,最后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通过那次教学评估,学校干部、教工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巨大变化,是比添置高档实验仪器设备更加宝贵的财富,是更能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也是评估评出良好效应的重要体现。高年级的学生说:“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使得我们的实验室增加了装备,用上了电化教学,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晚上增加了答疑等等,学校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真正感到高兴。遗憾的是我们快毕业了,要是专家组早几年来评估该多好。”一年级的同学则说:“我们很庆幸在进校的时候赶上了教学工作评估,不然不可能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评估。”两年巨变,印证了一句老话:功到自然成。凡功夫到家了的地方,都有变化、有成绩;功夫的深浅,决定着变化的大小。自然,只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努力,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有些是因为功夫还没有下到,有些功夫也下了,但还需要时间、需要继续下功夫来完善。

为了迎接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都接受了上次合格评估的教训,开始从顶层设计着手,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评建工作方案,始终将这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2005年初开始,学校即根据评建工作要求,开始启动建章立制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两年多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评建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评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的总体评建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初至2007年6月),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启动软、硬件建设,规范教学运行。重点研究确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等一系列规划;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运行规范化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第二阶段(2007年6月至2007年9月),梳理、归纳、检查、整改,起草《自评报告》和《校长工作报告》。第三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整改、提高、凝练。全面而有条理地收集、梳理各类评建文档材料,深入研究、明确学校办学特色,完成《自评报告》和《校长工作报告》。学校采取了四项评建措施,并狠抓落实:(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上下把评建准备过程看作是学校提炼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的过程,看作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的过程,看作是学校规范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看作是学校推进学风建设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过程。(2)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学校按照指标体系进行任务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确保评建工作有序进行。(3)深入动员,全员参与。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评建工作上来。(4)加强检查,边建边改。两年来,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考核文档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4次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由于评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采取措施有力,使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启动评建工作以来,学校进一步凝炼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突出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主题,使教学中心地位更加巩固,“育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现已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政策导向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关注教学、全校支持教学的局面。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评建工作以来,新增用地573.8亩,占地总面积达922.6亩。新建教学行政用房和生活基础设施17.5万平方米,全面整修改造老校区的主楼、实验楼、图书馆等6.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达22.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近9.3万平方米。投入4000余万元添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软件。投入4000万元,进行了校园环境整治。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保证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举,稳定骨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师资队伍得到明显加强。学校坚持高水平的队伍促进高水平教学的理念,在重点学科领域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杰出学者等兼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本科教学工作需要、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学建设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化人文素养与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充分地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将课程视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通过重点建设打造精晶课程,现有天津市精品课程8门、校级优秀课程16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门。学校倡导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提倡根据课程性质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现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优秀实验室4个;注重实习基地建设,现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93个;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3个,搭建了借助国家级高水平学术优势的学科建设平台。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多途径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对规范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显著。如今,学校以先进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内涵建设,促使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进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新的上升期。这些,都预示着学校将再次实现新的跨越。

总结学校前后两次开展评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我们深深感到,教学评估是一件关系学校全局性的大事,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功德无量的大事,同时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既有宏观的要求.又有微观的标准。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是搞好评建工作的关键;建立评建整改长效机制是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基础;始终贯彻“评建结合”方针是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根本;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是做好自评工作的保证。要在形成特色和做好特色项目上下大功夫;要着力加强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建设。抓早、抓实、真抓,必然成效显著。

(作者:朱世和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院长)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