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8年第11期(总第43期)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6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8年第11期(总第43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8年10月21日

多校区高校人才培养布局探析

多校区高校的人才培养布局涉及办学思想、学科专业、校区资源等许多重要而复杂的因素,而每种因素对多校区高校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按照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校区特点,确定适当的原则和方法,合理安排各校区的人才培养是发挥多校区优势,降低多校区办学成本,提高多校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一、多校区高校人才培养布局的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1.布局类型

(1)主校区集中型。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各方面条件许可,通过土地置换适当地将若干分散的校区合并成比较集中、规模较大的校区,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多校区管理的困难。(2)层次分布为主型。大多数新校区都采取了边建没边使用的办法,新校区首先用于一年级的教学,逐年形成了—、二年级学生在新校区,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在老校区的布局。(3)学科分布为主型。以学科和学院为人才培养布局的主要依据,如吉林大学六个校区在人才培养的分布上主要以学科和学院划分。(4)混合型。经过若干年的运行大多数多校区高校采取了混合型人才培养的布局方式,即在布局上既考虑层次分布,又考虑学科分布,将低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校区集中培养,同时将若干学科集中在一定校区。

2.多校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的传承问题。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并形成的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同高校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受到不同校园文化的熏陶。主校区集中型高校人才培养集中校区主要为新校区,而新校区一般建在远离老校区的城郊地区,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老校区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移植”到新校区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可能导致相当长的时间内新校区校园文化缺失,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师生、学生间的交流问题。师生间的交流和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交流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采用层次分布型的各校区学生构成比较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较少,各种交流困难,容易产生“高四”、“高五”现象:教师的科研、研究生教学集中在老校区,新校区学生与教师 课后交流十分困难。(3)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无论是按层次还是按学科确定布局,都存在多校区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如新校区的建设和管理开始都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实验设备、图书资源等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到位,学生不能充分享有学校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影响。同时,不同校区间的学生跨校区选课和上课都比较困难。

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大规模、跨越式发展的结果,多校区形成的时间短,布局、调整的过程相对较短。而且,无论采取哪种布局,都需要对学校整体进行切分,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求全。因此,多校区高校人才培养布局没有最好,只能在—定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尽量发挥不同布局的优势,克服其弊端,力求利大于弊。

二、多校区高校人才培养布局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多校区的形成满足了高校发展对空间条件的需要,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的需要,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校区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新校区建没耗资巨大,—般高校新校区都是通过贷款建设,学校为此承担了—定的风险和还贷压力。多校区投入使用后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距离给多校区高校运行带来较大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浪费和闲置了大量的可用资源,提高了办学成本,降低了学校收益,使学校经济负担更加沉重。因此在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时,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通过置换等方式,减少校区数量、缩短校区距离,尽量将人才培养集中在主校区;如果各校区规模相当、老校区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在难以确定主校区情况下,在人才培养布局中则首先要考虑如何减少重复投入,降低闲置浪费,提高办学资源使用率。

2.学生为先原则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上,更应该将有利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作为基本原则。校区布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关键在于能否给学生提供优质、可及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大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比如非文科类的学生能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与熏陶;文科类的学生能得到必要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培养;不同学科间的学生能够无障碍地交流和沟通: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培养专业意识等。

3.学科发展原则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的所有功能、属性都与学科相关,因此,在多校区高校人才培养布局上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质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鼓励交叉培养,开设交叉专业、交叉课程,支持交叉团队建设,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原有的学科结构与布局是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渐优化形成的,在不得不进行分割时,应考虑有利于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造相对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尽力避免因校区分散而受到割裂和削弱。

三、四川大学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的进一步思考

1.四川大学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概况

四川大学有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占地7千余亩,其中望江校区为原四川大学校址,占地2干余亩,华西校区为原华西医科大学校址,包括紧邻的4所附属医院,占地近2干亩,两校区均为百年老址,相距不远;江安校区为新校区,占地3千余亩,距老校区约20公里。新校区于2003年投入使用,由于是采取边建设边使用的方式,在人才培养布局上,逐渐形成了层次分布型,即一、二年级学生集中在新校区,文、理、工类三、四年级和研究生集中在望江校区,医科类三、四(五)年级和研究生集中在华西校区。

2.完善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的设想

经过4年的运行,新校区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层次分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2007年初,学校提出了构建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多学科优势、科学研究的强势和国际化教育途径促进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对学校多校区人才培养布局进行再思考显得尤为必要。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结合上述原则和各校区实际情况,对完善各校区人才培养布局提出以下设想:

明确将江安校区作为主校区,全校—、二年级本科生和所有文科、理科基础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布局在江安校区,开展通识教育和文理教育;将望江校区作为应用学科为主的校区,实施应用理科、工科的三四年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将华西校区作为医学教育校区,

实施三、四(五)年级医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通过部分文、理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安校区营造大学的文化氛围和保证通识教育的宽度和厚度,为全体学生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培养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基础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文理学科交融营造了良好氛围。应用理科和工科保留在望江校区,使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避免了搬迁,同时工科学生数已经接近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将其布局在望江校区较好地避免文科和基础理科搬迁后的空间闲置;华西校区仍然作为医科校区,充分发挥教学、医疗相结合的优势,同时低年级的医学生在江安加强人文方面的学习和熏陶也适应了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对医学人才的需要。(作者:马继刚)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2期

分校区教学管理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生源日趋单一化,且“80后”,学生特点日益突出,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针对新时期新环境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北京服装学院廊坊校区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非常注重加强对两地办学教学规律的研究,并结合校区学生的特点,积极与教学系部沟通,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确保了校区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运行。同时,学校还利用分校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 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以“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1.利用“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

从2003年开始,我校廊坊校区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坚持把“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作为监控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的主要内容为:每学期期中前由教学办公室组织学生填写《意见收集卡》,对任课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学办公室一周内反馈给任课教师后,任课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改进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通过这一通道不仅可以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还可以督促教师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我校廊坊校区开辟“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旨在让学生有机会给任课教师提出包括对某门课程的想法、希望学到哪些东西,以及怎样授课才能使学生听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做法是教学办公室把学生反馈的信息收集后,附上一封公开信,基本上“原汁原味”地将建议交给任课教师,并要求任课教师就集中反映的问题直接和学生交流,同时提出自己对学生所反映问题的看法、改进的思路等。然后,教学办公室分类汇总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相关教学部。“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让学生讲出了平时不敢讲的话,使教师及时知道了学生的想法,从而能够因材施教,随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为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通常是将学生召集在一起,由教学办公室教师主持,当场分发问卷,当场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客观反映问题。实践证明,学生一般都能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反映的情况也比较客观和理智。对于反映出的问题,任课教师也能在教学中逐步改进。

学生们所反映的大多数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对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们还是非常认可的。对于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核实,摸清事实。对于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所在的院、系、部,院、系、部领导通过听课、与教师谈话等进一步了解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对于沟通后改进不明显的,我们将向院、系、部提出该教师不宜继续担任一年级的教学任务的建议。近3年中,分校已有1名专职教师、两名兼职教师因学生意见较大,不再承担教学任务。

以最近一次进行的“教学质量反馈绿色通道”活动为例,我们一共调查了53个班,涉及校区所有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共计80余人,收集问卷2,100余份。这样的问卷和反馈活动每学期期中前都要开展一次。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提高基础课很好的促进作用。

2.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

我校廊坊校区每学期都要召开2次—3次学生专题座谈会,邀请相关院、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授等来校区倾听学生就课程安排、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并与学生沟通交流。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任课教师座谈会,请教师对校区管理工作提意见,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建议的看法,加强沟通和理解。如2005年11月,我们举办了教辅单位(包括计算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体育器材实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召开了两次任课教师座谈会(共召集教师25名),听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需要解决的困难等。这次发放任课教师意见反馈表52份,收回47份。针对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及时分析、整理、统计,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

3.坚持班主任听课制度

我校廊坊校区规定,每位班主任每周听课两次,每学期听课的总次数要达到400余次。校区班主任经常深入本班学生的课堂,以获取学生上课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对于上课纪律和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班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与任课教师有效沟通。主管教学工作的校区副主任要坚持每周听课两次,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加以解决。

4.坚持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定期沟通制度

我校廊坊校区规定,班主任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除了对学生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之外,还要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习中的困难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主动从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协助解决。

5.定期给教师写公开信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公开信(每学期至少三次)的形式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指出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达校区对教学管理的意见,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二、做好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1.加强教学巡视,严抓学风和教风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针对日常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校廊坊校区坚持:第一节课检查教师、学生到课情况;课程进行中检查学生外出的人数,课堂纪律(记笔记、认真听课)情况;第四节下课检查教师提前下课、学生早退情况;第五节课时检查教师、学生迟到情况;答疑环节的课堂按照各教学部门上报的答疑时间表检查教师到位情况。

2.做好期未考试环节的工作

期末考试前,我们精心准备,布置各班召开以“积极复习、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班会,重点强调“25分留级”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郑重签署《学生考试诚信承诺书》,抓紧复习,诚信应考,杜绝作弊现象;学生会、团总支发出诚实应考的倡议书,悬挂条幅,营

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召开监考人员(校区班主任)会议,明确考试流程、工作规范、监考纪律。成立廊坊校区期末考试巡视组,配合学校考试改革与考风监控小组加强考试巡考,一旦发现考试作弊现象,坚决、及时处理。我们还制定了《关于期末考试期间班车迟到的应急预案》,确保期末考试正常进行。

3.制定应急预案

为保证教学进度,稳定教学秩序,确保廊坊校区教学质量,把班车晚到对教学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我们制定了《班车因雾雪天气或交通事故晚到的应急预案》,要求因班车晚到造成缺课25分钟以上的任课教师必须将所缺课程补上。补课的具体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与廊坊校区教学办公室商定,并以书面形式在教学办公室备案。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由教学办公室派专人负责,若发现无故不补课者,视为教学事故。

三、增加平时考核,“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坚持期中考试

我校廊坊校区每学期第9周—11周都要进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期中考试。考试要求完全与期末考试相同,由任课教师和廊坊校区工作人员担任监考,“大学英语”考试随堂进行,“高等数学”一般单独集中考试。期中考试是一种很好的练兵和检验的过程,通过考试,教师和学生分别了解到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于及时作出调整。同时班主任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使学习较差的学生查找原因,争取尽快赶上来。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扎实做好每项工作,才能使我校基础课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作者:王兆生 姚雪迎)

摘自《北京教育》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