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9年第4期(总第51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07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9年第4期(总第51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9年3月31日

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创新型国家概念的提出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基金委、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斥巨资重点共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奠定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以促进学术和智力环境的健康发展。显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要给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尽多地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学创新意识、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自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以来,在如何把理科人才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精英人才,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学生科研能力培训、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各校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探索到一些初步规律。但是,如何把这些规律和经验用实、用足,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摸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发展一瞥

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对全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博耶报告”,即《重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报告对美国本科教育,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认为美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声誉是不相符的, 并给出重建本科生教育的10项建议,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

2001年,为了解“博耶报告”的实施情况,博耶委员会对全美123所研究型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该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该报告显示,所有被调查的研究型大学都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大学中, 学生的参与程度在75%以上的学校约占16% , 有26%的大学,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除了为学生提供机会外, 很多大学还把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本科教育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探究性学习在研究型大学中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仅在研究开发探究性学习的技术设备与途径, 甚至还从教育学的角度讨论探究性学习的机制。

该报告同时指出,研究型大学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这包括设立校内本科生科研指导机构,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等。在被调研的全美91所研究型大学中,近93%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校或系层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指导机构。一些知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设立了富有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和资助优秀本科生提出自己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独立开展研究。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前任校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的:“人家问我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最大的秘密就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二、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大学把主要精力和发展重点放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上,重科研、轻教学,尤其对本科生教学不重视;本科生未能成为大学智力资源优势的真正分享者,教育服务质量与高昂的学费难以相称;大学组织结构的不尽合理和教学环节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本科教育的质量;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不利于保持高水平的本科教育;许多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欠缺,甚至“直至毕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有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和严谨地演讲”等。

而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①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②实践教学环节滞后,实践课程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训练方法传统落后。特别是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尚未构建起既科学合理,又有新技术新方法参与、多学科交叉综合,激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实践,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③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引导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基础学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地质类大学应该着力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进行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改革单一的“书本 + 粉笔”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过程中,将教师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并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推行研究型学习,对一、二、三年级学生设立大学生学年论文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广泛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开展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设立开放的实验室基金,保障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和发表学术论文等,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现代科研技能培养,注重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研究技术和手段。开展中外联合教学与科研实习,扩大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3.推行综合性、全程性的考试方式

按照新的教育观念,实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综合利用各种考试手段,针对不同课程,建立“讨论 + 课程论文 + 口试”、“小作业 + 大作业 + 联机考试”、“实践考核 + 课题设计”、“课程论文 + 小组答辩”等考试模式,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加强考试环节管理,突出能力素质考查,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变被动应付考试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实现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和融合化,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和全程化,记分方式的合理化和实质化,考评体系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4.全面实施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

研究型、创新型本科生教育与大众型、适应型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属于“精英型”的教育模式。所以,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要给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学科的前沿,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训,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从2003年起全面实施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基金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一是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进入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前沿,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师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四是以“研”促进“学”与“产”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早出研究成果。创新基金的资助原则为“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资助办法为“自主申请,公平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为此,我们成立了“学生创新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对基金重要事项和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进行管理。

我们通过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的方式,本科学生自三年级起,就逐步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通过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研究实际,提出科研小课题(有限时间、有限经费、有限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的创新基金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并加入教师的科研群体中。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同场参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性向研究性的转变。经过数年的实践和探索,地质学系围绕创新基金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了大幅度提高,科研训练实践教学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三、本科生科学能力训练——创新能力提高的成功案例

蔡耀平是2002级地质学基地班学生,2004年11月获得地质学系创新基金资助,获科研经费5000元,其研究项目为“高家山生物群埋藏学研究”。 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他开始整理标本,对课题组采集的48箱标本进行了基本归类,初步摸清了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型、化石保存方式、化石赋存岩性等,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整理标本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几个颇为困惑的问题:①黄铁矿化化石为什么经常出现,但黄铁矿化软躯体化石为何如此稀少?②为什么同一类化石有4种不同保存方式? ③为什么相同的化石在不同的岩性中都有发现? ④为什么化石层仅出现在沉积序列的一定部位?

通过研究和分析,蔡耀平同学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在导师的鼓励下,其中的部分成果经整理已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在该文中,蔡耀平同学通过分析Conotubu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资料, 发现管体有两种不同程度的保存方式: 一种属于矿化较早的管体, 完整地保存了管壁和管腔部分, 但没有保存精细结构,该种管体中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处在1~5 微米之间,表明这些草莓状黄铁矿形成于一个滞留缺氧的环境;另一种属于矿化较晚的管体, 部分地保存了管腔和完整的管壁,该种管体中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处在6~9 微米之间,表明这些草莓状黄铁矿形成于含氧-半含氧的环境。文章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英、美、德、俄罗斯等国学者索要论文。通过科研实践,蔡耀平同学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年12月他将赴美国弗吉尼亚工业学院做为期半年的合作访问研究。

四、小结

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同时,使本科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锻炼了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对事业的敬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对能力培养和推进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总之,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途径。广泛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和推广研究性教学,是进行创新性本科教学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作者:华洪 赖绍聪 常江)

摘自《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年第1期(总第68期)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合肥学院的经验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高等教育有着成功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注意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模式,但总体而言,人们对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合肥学院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树立一个观念:即树立人才培养的大教学观。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其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需要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学校所有的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成立一个组织:即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门委员会。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效率,也更具针对性,学院要求各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均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委员会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所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需要。

3.改革一种学制:即实行学年学分制。为了配合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从2007学年开始,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年学分制。

4.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德国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实践教学便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5.增加一个学期:即增加认知实习学期。我们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认知实践学期引进来,实行九学期制改革,即在大学二年级设置了一个10~12周的小学期——认知性实践学期,这样加起来就是9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此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他们到企业去干什么呢?我们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认知实践并不是一种岗位实习。学生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以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这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006年,我院在旅游专业进行试点,率先开始了认知实践,2007年有60%的本科专业进行了认知实习。

6.增设一门课程:即增设专业导论课。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其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更好地规划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必须开设专业导论课,并由专业教授授课,同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部分课程内容。

二、紧扣应用型人才属性,探索改革人才培养过程

1.强化过程学习,积极实施“N+2”考试制度改革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学院从2006年开始,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在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其中,“N”是指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N≥3,占总成绩的50%,N可以是小测验,可以是小综述,由主讲教师确定。“2”中的“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另一个“1”是读书笔记,占总成绩的10%。考试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强化专业技能,有效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学院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积极参与,围绕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主动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际效果。几年来,我院第二课堂教学成果显著,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电子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3.强化应用能力,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

我国的大学生一般均是从中学直接进入大学,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对专业的认知,这无疑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度,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体系下,我们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弥补和矫正。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检验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针对性。根据实习基地提供的实际课题,要求真刀真枪,真题真做,2007年学院本科生的论文题目60%来源于企业和用人单位。

4.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并配备高水平的实验室教师队伍。比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就必须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在企业工作3~5年,然后才能够在学校任教。由此可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德国的做法,我们把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派到企业去工作半年到1年;或从企业聘请3到4名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教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

三、突出应用型人才特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

1.以新的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以明确办学定位为主题,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对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研讨。通过研讨,全院上下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澄清了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改变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把实验当作理论验证的错误认识。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必须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系统、综合的实践课程,以及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2.以新的举措建立实验教学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不仅仅是理论课的验证,而应该自成体系。我们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减少一般性的、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对原来单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增加设计性的实验。

2)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目前,学院各工科教学单位均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些实验室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一样都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3)实验设备“少台套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误区和观念的陈旧,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一直是单人单套,一个班学生可以一次性地做同一个实验。如此,1台仪器1年内使用不了几个小时,其使用效率很低,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教学经费紧张,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一些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为此,我们探讨了“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投入。

4)开放实验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我们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对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要求每天开放12小时以上,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

3.以新的思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可以说是高校教学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从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反馈的信息看,企业对学生来实习并不欢迎。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反映学生在实习单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对此,学院改变了思路,具体的做法是:

1)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我们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真正使学校成为企业未来的人才库。这种模式不仅受到在中国的德资企业欢迎,合肥地方企业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德国大众、博西等外资企业纷纷与我院洽谈签约。2008年3月14日,合肥经济开发区与我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园区内20多家企业参加签字仪式,并表示愿与学院一道共同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单一的以各系为主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的分割局面,建立院级综合实习基地。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分散到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实习,使实习单位所受到的干扰最小化,以便于实习单位的管理和指导,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

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改革理念和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领导对学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德国世界500强企业对我院的培养模式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如德国大陆轮胎投资公司落户合肥,看中的不仅仅是合肥市的投资政策环境,更看重的是合肥学院能够按照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为其提供具有德国技术精神的人力资源。(作者:蔡敬民 魏朱宝)

摘自《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年第1期(总第68期)

实践教学:瓶颈如何突破

在高校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强化特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许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来说,实践教学是一个瓶颈。

“应用型”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等。在采访中,许多院校都认为,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破解实践教学基地落实难的重大课题,必须全力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基地”,又是所有应用型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

“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院长石曙光看来,“基础理论要精,实践能力要强,特色培养要鲜明”,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从2005年开始,学院以土木工程专业为试点,总结提出了“发挥两个优势,打造两全基地,实现双重布局,建设双师队伍,强化两种功能,培养两用人才”的基地群建设总体模式,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有效接轨。

从2000年起,装饰学院开始建设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基地群。校外基地群主要是与省内外近30家同类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而校内基地群,则包括一栋近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还有一栋“包豪斯”动手车间。此外,利用学院所属的建筑设计院为学生打造了“学生设计所”,专门开展在校学生创新实践和建筑工程设计。

基地群的应用,推动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学院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充实这支队伍。教师依靠基地群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新规范、新标准,了解新工艺、新方法。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院选拔了一批具有“双师”资格、素质好、有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院校深造,并有方向、有重点地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使学院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

作为一名有8年工程师阅历的教师,装饰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赵元勤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因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感到遗憾。随着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群的建设与完善,赵教授终于找到了施展能力和“授人以渔”的平台,探索出“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情境与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两全其美”,这句话在装饰学院有着特别的含义。这里说的“两全”,即“专业全”和“功能全”。专业全,是指学院建成的基地群能满足土建类所有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同时也能对其他相近专业有辐射作用。功能全,是指学院建成的基地群,不仅要支撑教学改革,还要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素质。

据了解,实践基地群建设调动了学院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2006年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2007年和200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吉林赛区),学院都获得多个一、二等奖奖项;2008年吉林省教育厅举办的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专业组38个一、二等奖获得者中有9名为这个学院的学生。

据悉,以基地群为依托,土木工程系将实践课的比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40%。不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表现出了“上手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上海中建八局装饰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华告诉记者:“我们与装饰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和常年接收毕业生的协议。今年,我们准备批准装饰学院的3名毕业生提前转正。”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应当既重视“理论应用”,将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处理一线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又重视“技术实用”,掌握工程一线的实用技术,力争上手快,适应性强。可以说,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将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