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9年第7期(总第54期)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8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9年第7期(总第54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9年5月11日

由密歇根大学的教学体验看一流人才的培养

一、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

密歇根大学建于1817年。密歇根大学虽然不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那样有名,但也在一流大学的行列之中。早在1891年,密歇根大学就有2000多学生,学生来自美国和其他11个国家,是当时美国最大并且世界知名的大学。今天,密歇根大学仍享有“美国公立大学典范”的盛誉,并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一起被称为“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2005年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排名,虽然密歇根大学名列第25名,但是挤入前20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如果看看专业排名,密歇根大学的健康服务管理、社会工作等都是全美第一的,护理、生育护理、公共卫生、社会学等都排进前5名,还有医药研究、法学、工程、公共政策、商学、教育等,也都排进了前10名。

美国的大学和专业排名虽然也要看其办学理念、师资储备、教学科研、学生素质、资金状况和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但是,衡量大学和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乃是能否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高素质的毕业生。因为,师资储备、资金状况、基础设施等都可以看作投入指标,没有投入自然没有产出,这些指标对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等产出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它们又并不必然地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所以,仅仅依据这些指标本身,是无法判定大学或专业水平的。如此看来,那些简单依据这些指标所搞的大学排名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那些过分注重这些指标来创办一流大学的努力也难以直接达到真正的目标。大学或专业的水平,最终还是要看其产出了什么。除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外,能否培养出社会承认的杰出的一流人才,可以说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及其社会影响的关键指标。密歇根大学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与其毕业生的优秀表现有着很大关系。美国前总统福特就是密歇根大学引以为豪的杰出毕业生之一。

从另外一方面讲,大学能否培养出一流人才,实际上要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过程,要看大学对于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换句话说,如果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那么,它的办学理念、办学过程以及对于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肯定就具有成功和独到之处。因此,评估大学的人才产出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大学办学过程的评估,重视人才产出的评估实际上也就是重视大学办学能力的评估。显然,这种能力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大学所拥有的静态资源,而是一种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统筹资源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大学命运的盛衰。只有那些有着优秀产出,特别是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跻身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大学,必须高度重视一流人才的培养。

二、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流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是掌握知识多的人吗?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吗?我们对此的回答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准确地讲,大学所培养的一流人才应该是具有非凡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敬。因此,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密歇根大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换句话说,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我所旁听的一门课程即将结束时,任课教师发给每个学生的一份自我评估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份评估表要求学生给自己的课堂参与状况打分,这个分数将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评估的具体内容则包括5个方面:第一,学生对该课程是不是有备而来,比如说是否阅读了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是否思考了这些文献,是否能把阅读的收获整合进专业学习和课程学习中;第二,学生是否经常地、建设性地参加各种课堂讨论,并熟悉与讨论相关的材料,这里学生参与的质量尤其关键;第三,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场学习和模拟实践,并把这些教学环节与整个课程学习结合起来;第四,学生是否认真、耐心地听取其他同学的评论和质疑,并虚心向其学习;第五,学生是否觉得自己为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之所以对这份评估表有着深刻印象,是因为它的确可以说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新方式。其新颖之处在于:让学生自己评估自己,而不是单靠教师评定,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必要争议,而且事实上也考核了学生的诚信程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一个方面,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这种考核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参与和自我学习的高度重视。学生们在这种考核标准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课程认真准备。

事实上,在密歇根大学,很多教师授课时都很注意督促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教师上课时,一般不会限定一本教材,而是会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的目标、课程大致内容、参考文献、考核方法等等。同时,学校有专门机构搜集、汇编教师开列的参考文献,并出售给学生。这些文献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必读的,其阅读量之大是国内很多大学的学生都不能想象的。这些文献不仅要读,而且要读懂,要有读后的感受,否则在课堂发言时教师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只是充当领航员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掌握学生自我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真正的释疑解惑,而不是按照教材或者自己的理解灌输所有的课程内容。为了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任课教师都很重视安排很多课堂发言和讨论,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认真组织学生现场学习和模拟实践等。在课程结束考核时,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上的表现都是决定其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当然,强调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不仅仅是靠具有强制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考核。事实上,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营造自我学习的氛围。首先,学校不会强制学生学习某个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其满意的选择还是不满意的选择,终归是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时就不会存在巨大的逆反心理。其次,学校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图书资料检索系统。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管理系统运转很好,电子收藏很多。这样,学生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和资料就非常方便,而不至于求索无门。再次,学校与社会是密切相连的,走的是开放办学的道路,而不是关门办学,学校与所在社区之间有着各种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提供了方便。在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比如说社会工作专业,学校还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人员,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最后,整个校园文化是鼓励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倡导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把学生定位成被动的、依赖性角色。

三、创建一流大学要进一步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目前,建设“世界一流,人民满意”的大学已经成为国内一些高校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是与我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相称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要的有形资源投入和“硬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相对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很多学校教育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的情况而言,加大有形资源投入更显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大学过份看重各种静态教育资源的占有,而有关的各种不合理的大学评估与排名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占有的冲动。相比之下,在看不见的“软件”与过程方面,很多大学所下的功夫还明显不足。换句话说,有些大学走的是外延扩张式的创建一流之路,忽视了内涵提高之路,也就是注重内部机制改革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路径。要真正创建一流大学,最终必须重视这后一条路径,尤其是要注重产出能力的提高。由此而言,上述密歇根大学的经验至少为我们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参照。

反观国内一些大学的教学,虽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得到优化,取得进步,但是,也还确实存在着以教为主,忽视教学互动、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大体上讲,指定教材——按教材讲授——布置期中作业或考试——安排期末考试.这是很多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再做仔细一点,一些教师可能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的环节。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总体上仍然是以教为主,重在传授知识,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感受的联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知识、学生对于改进课程的贡献等方面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确实有可能完整地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但是在运用知识,特别是创造新知识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强化;学生有可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在自主创造方面却表现出低能;学生有可能在理解问题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很弱;学生可能复制课程内容,但是并不能增进课程内容。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并且能够创造杰出成就的一流人才,而且也很难通过教学相长来改进教学自身,以致一些教师的授课内容长期重复,毫无新意。

以上教学过程之缺陷的存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教师个人的因素有关,比如说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为怕麻烦图省事,为降风险重传统,不愿探索、创新,等等,但是,很多客观存在的其他因素也确实对教师改革教学过程施加了限制。比如说,第一,目前很多学校的师生比偏高,导致老师常常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过多是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的;第二,一些学生的所学专业并非出于自愿选择,而是调剂的结果,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第三,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拓展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方面,所投入的人力和资源非常有限,导致教学过程只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第四,一些学校过份看重规范化教材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强化了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本的倾向。事实上,规范化的教材不仅存在着内容更新慢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教材是经过加工的,在学生与原始文献之间架起桥梁的同时,也在学生与原始文献之间创造了距离,而这种距离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以教材为本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让学生直接阅读有关的原始文献;第五,从基础教育就开始的“应试教育”导向,限制了大学生的素质。一些学校的大学生既无自主学习、参与讨论的习惯,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老师想改革教学过程,却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回应。

以上教育过程的缺陷乃是与整个教育的观念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充分转变有关的。传统的教育非常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这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其合理性的。其合理性的三个最重要的前提是:所传授的知识是无争议的、所传授的知识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不鼓励创造与变革。换句话说,在一个没有或不鼓励变迁的社会中,强调单纯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与制度安排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变迁并且鼓励创新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社会需要的是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相关的制度安排明显落伍。新的教育观念应当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与交流,更加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更加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才是能够作出杰出成就的人,因此也才是一流大学培养学生所应确立的重要目标。

为此,我们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际上一流大学的经验,更多地加强大学的各种“软件”建设,致力于推动教育观念与制度安排的转变,尤其是要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这里,一方面需要学校围绕教学过程改革创造更为方便的条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以及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行动,需要学生的正面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协同努力。

(作者:洪大用)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2期

教学型院校如何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它是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培养途径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整体,涉及师资建设、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和质量监管等各个过程环节。以突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着眼点,加快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型教学体系步伐,是对高等学校高层管理者和教学职能部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考量。本文拟从教学型院校的实际出发,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型教学体系,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必须有广大干部、广大师生的自觉参与,对高等学校来说,这是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

一是认真分析和总结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经验,哪些是要坚持的、要发展的;哪些曾经是合理的、先进的、成功的,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改革和更新。凡有利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就继承发扬,否则就扬弃改进。

二是认真研讨根据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普遍要求,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特殊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以及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等。要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按照提高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考什么,怎么考;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这是涉及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的问题,是涉及教育观念、管理观念的问题。

四是在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时,要特别关注质量。当前,要把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五是克服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的弊端,培养创造性人才。要承认差异,打破平衡,因材施教,鼓励冒尖;要创造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避免趋同,鼓励求异;要培养创新需要的冒险、探索、幻想的品格和思维方式;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培养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六是克服忽视继续教育的思想,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教育者的重要职责是发展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便将来走出校门后.能不断地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我们必须用这种观念和态度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几年内掌握足够应用一生的知识,而必须不断地学习。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型教学体系,还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以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教学改革,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本科教育是基础的思想,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挑战。

首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追求的各类专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高质量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要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讲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荣辱观。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应该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做到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艺术类素质教育课程: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人文社会科学类素质教育课程;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素质教育课程。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高品味、高格调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和感官愉悦中超脱出来,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其次,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长期以来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安排教育内容的做法.认真做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新设汁和调整工作。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精选经典式的教学内容,坚决剔除无活力的概念和陈旧过时的知识,做到经典精讲。二是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及时地反映到课程与教学内容中去。三是重视教材开发,把教材当工具、当媒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四是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重视课堂上的科研思维熏陶,抓好课外的科研兴趣培养,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科研能力训练,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课题组,等等。在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方面,要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不过分追求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结构,注意其层次性、关联性和整合性;要注意研究课程重组,开设文理渗透课程、边缘交叉课程。

再次,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既包括管,也包括理。管,要靠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办事程序、科学的方式方法;理,重在积极因素的调动、政策的激励和关系的协调。教学管理不能重管轻理、更不能只管不理,而是要有管有理、管理并重。管理重心要下移,管理权责利要有收有放,管理职能要做到责权利的统一,管理机构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不断完善以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因材施教、人才辈出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通过不断改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容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地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学工作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作为日常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工作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制度化。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型教学体系.需要继续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

要遵循有利于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原则,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服务教学科研这个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后勤社会化改革和财务管理改革为突破口,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是处理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教学改革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为着力点,决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而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二是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既要注意发挥院系的积极性,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教师主体履行自己的学术责任,又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教学体系上,用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用到推进学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上,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尤其是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能否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效率和活力。管理,既包括日常管理,又包括深化改革后的后续管理。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水平,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水平。四是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关系,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多种学术决策咨询机构在学术事务决策方面的作用。坚持科学治校、民主办学,让一切有利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作者:郭金创)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

以质量为生存之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世纪之交,经过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调动,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提高,高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办学经费紧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与发展规模很不适应;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突出,现有师资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忽视客观条件,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在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调整好学校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改革成果,调整发展思路,强化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潜心研究高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蕴涵的新机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树立教育教学质量观念,针对本科生教学的薄弱环节,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沈阳理工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学校树立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好的发展”的观念,形成了“以质量为生存之本、以特色为发展之道”的办学思想。在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学校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两种精神”(即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人手开展工作。

一、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水平,突出专业特色

学校重视专业建设,制定了“十一五”专业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以品牌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能够反映我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优势专业,稳步发展新办专业”。根据这样的专业发展规划,学校提出加快发展能够体现国防特色的相关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加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专业。学校开展了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确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个优势专业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并对其进行了重点建设。品牌专业依托重点学科、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能够代表学校办学水平的优势专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学校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国防建设和辽宁省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加强新专业的建设。以原有学科专业为依托并根据社会需要.本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为辽宁省支柱产业服务的原则,兴办了18个新专业。培养国防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基础课一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在不断改革和建设中稳步提升。大学英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行了分级教学、开设了由外教任教的旨在提高学英语交际能力的ESL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采用自行研发的考试系统实现了旨在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考;大学物理的教学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引入了近代物理的有关内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开设了不同级别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体育开设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轮滑、健美操、乒乓球等十余种选修课,满足了部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机械设计课程针对设计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学时。课程教学本着“强干削枝”的原则,摆脱了繁琐的技术细节,更加注重从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上加以培养,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建设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学校制定了《沈阳理工大学精品课、优秀课质量标准》,按照标准对课程教学质量定期检查、评估和验收,使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已建成校级优秀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

三、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相互衔接,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引入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较早地进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开设“走近科技”必修课程,将学科前沿及教师的科研成果以讲座的形势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指派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鼓励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在发放课时津贴时对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几年来,组织学生参加自制设备和各种创新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机会。制定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及参加科技竞赛的有关政策,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和经费。

四、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青年教师实训基地

学校按照“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扎实的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2003年以来,学校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1111.6万元。在住房、岗位津贴的分配、职称的晋升等方面,强调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和高学历的教师倾斜;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培养,鼓励并资助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学位;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交流和培训,每年都选派中青年教师前往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家攻读学位、进修深造。

为了加强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突出学校办学的国防特色,培养“双师型”教师,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派到工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先后与齐齐哈尔123厂、太原743厂和辽阳375厂等兵工厂签约,建立了青年教师实训基地,现已派出三批青年教师参加了实训,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了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责任心强、懂教学、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善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自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学校每年举办一期教学院长培训班、不定期开展教学秘书业务培训,引导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办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暑期专题研讨班。学校构建了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2001年学校启动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的改革。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更加有利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保证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应用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使得学分制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显著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学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网络信息化。在学分制改革与实践中,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熟悉学分制管理并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的教学管理队伍,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建设网络化的基于评估和状态监控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在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构建基于评估和状态监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重点放在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观测点的评估和状态监控上,开发能够支持对各观测点进行评估和实施状态监控的基于网络的教学质量管理软件,使其和已有的学分制管理系统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对观测点的评估和监控分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学院是基础。观测点的评估和监控依据:一是客观存在办学条件(师资、设备、实验室等);二是教学过程自然生成的数据(如学生成绩、学生评教结果、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三是对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量化评价结果;四是学校、学院组织的定期和随机的教学检查情况;五是校内外的教改立项、各类获奖等情况。综合上述五类信息,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观测点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估,进而动态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真实状态。针对各观测点的评估和监控是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学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和系统所反映出的状态有的放矢地实施管理。

七、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精神家园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实行的学分制从制度上赋予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和批判精神;学校多年形成的“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弥漫在校园中,形成了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学校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而密切的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密切交往中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精神家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作者:邢贵和)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