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9年第8期(总第55期)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6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9年第8期(总第55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9年5月26日

湖南大学: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湖南大学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不仅造就和引进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带队人和科研团队,而且学科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人文社会科学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3项,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达6.5亿元,是2003年的3.5倍。学校建成了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2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

构建灵活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和集中攻关重大科技项目,学校成立了研究院,对传统管理模式中学院“通通包干”的做法进行了调整,设立研究中心、研究所,由研究院代表学校进行统一管理。研究院既负责为现有的科研团队提供从项目争取、实施到成果转化等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有针对性的根据重大、重点项目实施资源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实力。

平台、基地采取开放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与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实行协议工资制,各类人员的身份、职责、待遇、聘期等实行合同管理。学校鼓励平台(基地)与外部单位合作交流,鼓励校内教师自由进入科技创新平台,在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互相配合、协同攻关。院系教师进入平台(基地),人事关系仍在原有院系,教学工作仍由院系管理,参与平台(基地)的科研,科研任务由负责人自主确定。各研究方向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科研人员,形成了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模式。在聘期间,学校允许教师自由选择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合理匹配,保证他们在一定时间段内既可以专心从事教学,也可以专心从事科研。

校长钟志华院士说,“985工程建设的平台和基地,既是学校的政策特区,也是学校的人才特区。既然是特区,就要采取特殊的、非常规的政策,充分赋予其自由度,不能给过多的框框。”

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研究方向

学校制定实施了《湖南大学“985工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实施办法》、《湖南大学“985工程”平台、基地管理运行条例》,实行学校、平台、首席科学家三级管理。学校对平台(基地)主任、首席科学家采用合同管理方式,合同中明确了平台(基地)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职责、目标任务及权力。平台、基地以学院为依托,采用实体、半实体、虚体等组建形式。学校根据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平台、基地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投入产出效益,平台、基地自主确定内部考核办法,学校只制定宏观指导性意见。

学术研究实行各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最大限度地赋予首席科学家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权力。学校为首席科学家配备相应的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秘书岗位职数,岗位聘任全部由首席科学家负责,从机制上保障了首席科学家对团队的调控和组织。首席科学家还根据聘约对本方向内的项目组或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提交平台(基地)认定,学校不进行其它干预。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邹炳锁受聘为该校首席科学家后,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纳米线光波导和纳米激光器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该团队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宁存政教授领导的纳米光子学小组共同合作,成功演示了调谐范围从500到700纳米范围调谐的半导体激光芯片,此举创造了纳米线激光器调谐范围的世界新记录。他说,学校目前实施的体制机制就是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首席科学家的主体作用,让自己能真正施展开拳脚,安心干好事业。

坚持“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引才模式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985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否吸引到拔尖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事关全局。只有通过平台或基地建设,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才能创造大成果。

“湖南大学地处中部省份,既缺乏地域优势,也缺乏资金优势,顶层人才引进还是依托体制机制创新所带来的比较优势。”该校常务副校长赵跃宇教授还介绍,全校设立了43个首席科学家岗位,其中海外招聘18人。有两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海外归国优秀人才18人。

在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时,学校突出“学术带头人+团队成员”引进模式,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校2005年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和凝聚态中心课题组组长王太宏教授团队,聘请王太宏教授担任“985工程”二期化学生物科技创新平台的首席科学家。5年来,该团队培育出了纳米物理与超敏感器件交叉学科,主持“973”项目1项,承担多项“973”子项目和30余项军工基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先后造就了4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该团队已列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并建成了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了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也明显增强,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汽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引进了刘桂荣、韩旭、文桂林、张见明等一批海内外教授,组成车辆工程学术团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已具备承担我国汽车技术和汽车行业的重大、重点项目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平台与长丰猎豹开展了CS6项目的车身和底盘合作,新款车已在市场上正式销售,长丰汽车已出资3000万元与学校联合创办长丰汽车学院。去年,平台又获得了国家创新工程“中气计划”重大项目,合同经费高达3亿元。(作者:罗仲尤)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5月13日

大学教授最需要什么

近年来,大学教授的收入有很大提高。他们的年薪(包括工资、奖金、课题补助等)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这种状况,与多年前所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的状况相比,真有点“换了人间”的况味。

尽管如此,大学教授的压力依然很大。前几年,我有一位朋友已经是教授了,还要去读博士学位。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当时博士比较稀缺,因此有关部门便制定政策,其中有教授的待遇不如博士的规定。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曾说过:对于那些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来说,倘若立志要做学问,就只能在大学里当个助教。等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才可以晋升为教授。记得早几年有位著名学者五十多岁了,还要去读博士,我便在《中华读书报》撰文说,这种颠倒次序的现象,给人一种“鼻涕要往眼里流”的感觉。

这几年随着大学和研究生的扩招,博士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教授也无须再去与年轻人争那顶博士帽了。但是他们却面临着新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跑课题”、“争项目”和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其中仅仅是填写相关报表,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曾经听一位著名大学的教授痛苦地说:“面对这种状况,我每天就像被人用手枪逼着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有不少大学校长曾指出:由于我们的大学片面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奉行“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因此许多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找项目、写申请、交课题、搞鉴定、报评奖方面,有的高校为了拿大项目、大经费,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科研战线上。相比之下,正常的教学活动只能让拿不到项目的教师来担任。有的校长还透露,大学里从事一般教学的教授年薪是7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以达到50万元以上。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教师都会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见效快、收益大”的科研方面,而不愿意把精力放到课堂教学上。

教学与研究难道就如此不相容吗?为此,有必要看看老一辈学者的意见。早在1930年,潘光旦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教授待遇与今日流行之兼任讲师制》。他说,由于教授的任务一半在教导学生,一半在研究学问,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薪水的充裕固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宁静更为重要。拿这个标准来看,我以为现在大学里最缺少的就是所谓精神上的宁静。也就是说,对于大学教授来说,只要生活上有所保障,不应该有过高的物质欲望。如果物质欲望过高,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

前几年我去云南开会,发现当地的大学教师拥有私家车的不在少数。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校外代课收入不菲,遇到所谓旺季,有的教师一个月就能挣到上万元。这与如今的明星走穴没有两样。但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与明星毕竟不大一样。潘光旦认为,人们对于明星“不过是短期的欣赏”;但是教授之于学生,却不是短期欣赏,而要言传身教。如果我们的教授也像明星一样,被“当作暂时的欣赏物”,那就会背离教育的宗旨,降低教授的作用。

其实,早在20世纪上半叶,大学里也有一批为了挣钱而专门代课的人,当时这些人被称为讲师而不是教授。年轻时我曾经为鲁迅仅仅是一个讲师而感到不平,后来才知道如果从学问上看,当时的讲师与教授应该不相上下。不同的,教授是专职,讲师是兼职。鲁迅当时在大学是兼职,当然只能是讲师了。潘光旦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学教授是专职,所以他们除了上课之外,还应该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这样一来,他们的人格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又因为教授要用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所以就必须拥有精神上的宁静。为此,潘光旦先生一再强调,如果大学教授每天疲于奔命,那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学问,更不要说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了。这样的教授,在教学效果上与留声机非常相似,在人格上与江湖艺人没什么两样。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以为有关方面既不要只看教授的钱包是否已经鼓了起来,也不要依靠他们来装潢门面,而应该关注他们能否享受精神上的宁静。因为教授不是一个赚钱的机器,不是挣面子的工具,而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作者:智效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1日

大学教师的三个境界

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传道、授业、解惑”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

解惑,着重于从方法的层面指导学生增长知识

解惑,是从理论和具体方法的层面,向学生答疑解难,传授知识,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和掌握专业技能,学习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当注重传授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增长学科知识,掌握专业理论。

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专精于他们所从事的专业,还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博采众长,引人人胜,娴熟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和方法去训练学生,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理论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以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复杂深奥的知识。

授业,从方法论层面培育学生增强能力

授业,就是从科学方法论的层面,培育学生提升智慧,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时,沿着正确的途径,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建设性、可操作地应答,还能够直接性、多元性和跨学科地设问,从而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

科学方法论是指处理问题和从事活动的方式,是寻找答案的科学,是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适用于许多有关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增强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其一,善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掌握和运用普遍规律。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在批判的火花、创造的喜悦的激励和驱使下,获得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其三,重视帮助学生增强系统思考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作业能力。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管理自我、管理认知、管理沟通和管理工程的能力,能够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合作地做事,系统地做事。

传道,从哲学层面激励学生提高素质

传道,就是从哲学的层面,用正确的思想去塑造学生,用坚定的信念去鼓舞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拥有正确的价值追求的过程。

大学重要职责,更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并以此为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永不言败。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能自觉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指导学生勇攀高峰,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第一,以崇高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引领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第二,用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心怀感召学生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第三,凭充满人性光辉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第四,提升职业境界,提高教育水平,是大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追求。

大学教师的三个职业境界

第一个境界,解惑,是大学教师在高等学府这座高朋满座的宏伟大厦里能够登堂入室的基本要求。要以传承知识为己任,尊重学生在能力、性格和兴趣方面的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学生答疑解难。一个解惑者,如果只会教授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能称作“匠人”。第二个境界,授业,是大学教师承担起培养学生增长智慧,增强创新能力之重要职责的必然要求。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为己任。教师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授之以渔;还要重视传授方法,授之以渔。他不仅是出色的解惑者,还是优秀的示范者,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不断增长智慧,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第三个境界,传道,是时代赋予大学教师光荣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追求真知,传播真理为己任,自觉把信仰、理想、信念、责任、良知、自律、修养等内容融人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们在经历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洗礼,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提升之后,将既能脚踏实地做好一个“就业”者,也能勇于创新做一个“创业”者,更能以经世济民之心努力成为一个“兴业”者。(作者:张振刚)

摘自《光明日报》2008年12月3日

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大学知识创造能力思考

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是关键要素;学生知识创造能力源于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新包括多个领域的知识创造。同样,知识创新的能力也涵盖多种知识创造能力。因此,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智能系统工程,不能靠单一的学科解决问题,知识创造能力应该是多学科交叉、整合的整体系统。

下面是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大学知识创造能力三维度分析。

一、心理学- —个体层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与三方面因素直接相关: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明显、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具有创造能力。构成创造能力的各个要素在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其自身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不同功效。构成创造能力的各个要素有机作用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所发挥的对主体创新的整合功效则表现为一种整体功能,使主体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新成果。知识创造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所具有的创新特质因素的思维和多种创新思维形式内在的驱动力。

二、知识管理-— 组织层面。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在知识创造能力研究中,知识创造模式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体现。“积、渐、熟、化”就是知识生产、知识分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创造过程。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取得四种活动之间的平衡。知识生产过程就是指对现有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和存储的过程。知识分享过程是通过知识交流而扩展企业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应用过程是指利用知识生产过程而得到的现行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创造过程是指产生各类新知识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过程知识等的过程。这其中,知识管理活动的绩效测度法对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创造需要充分应用个人组织、内部外部的知识。知识创造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和组织间的动态整合。其创新模式有四种:社会化,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创新;外部化,即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创新;组合化,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创新;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创造。

三、经济学——社会层面。

知识在发展层面被认为是除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又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依附于其中的知识创造得到更新和提高。大学是知识创新的生产基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大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主要方式。大学知识创造有助于实现学校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使人才资源在社会范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对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认可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和智力资源的循环叠加效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将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生产的水平、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造的能力。现代大学肩负着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使命。

基于系统论,从知识管理视角分析,现代大学知识创造能力应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传授知识的创造能力、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等三部分。这几部分相互作用,动态地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复杂的知识系统。

第一,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

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以教师的思想素养为基础的能力,它是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吸纳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具有知识“复合型”特点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也是善于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不断获得新认知和新经验的能力。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干中学)获取隐性知识,可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知识创造来自于教师的知识积累与运用过程。可以说,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是勤于获取信息、归类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综合。

第二,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

教师知识传授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显性知识判定标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价值观、信念、兴趣、心智模式等认知要素,从事课题研究获取新知识成功的经验、从事知识创造活动积淀的经验等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这类知识传播的最好方式是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的方法,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并通过这种方法融会贯通所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隐性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

第三,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

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以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为核心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作者:夏敏)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1月3日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记武汉工程大学创建的“双支撑”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知识如何引入理论教学?学生实习能不能标准化?这些对学生就业创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一直是武汉工程大学积极探索的。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提出了实践的理论教学与毕业实践“双支撑”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特色课程群为支撑,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平台

学校为建设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着力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忽略理论教学的倾向和问题,构建了以“化工原理”、“制药工程电算”、“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等为基础,“制药工艺设计”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平台。其中,“制药工艺设计”课程为国内同类专业中的校本课程中首次独立开课,通过教改、教研、教材、论文和网站手段与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成功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课程。

采访中,让记者难以忘怀和惊讶的是,学校创造性地将学生获奖习作写进教材,比如《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中的物料衡算表就引用了2004年湖北省首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制药工程专业姚兴虞同学的设计,体现了教材的实践性和新颖性。

教学手段上,学校大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的使用,在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利用课程网站发布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师生进行网上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以毕业实践教学为支撑,构建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

学校构建了具有工程特色的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学生在毕业实践中将四年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全面的“装配”与综合,使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完整的实践链。

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制药工程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依据调研提纲的要求,自主收集定量定质的数据,并将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提炼,再由教师采取现场提问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学习提问——教师交流提问——教师考核提问,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们实习的进度与深度,这个过程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实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定时抽查和指导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上在时间、空间也得以延伸和扩展。

目前,学校对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正逐步改模拟设计为创新设计,原来的实习产品即为设计项目,现实习产品作参考,设计的项目都为全新的产品,有的甚至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设计题目,这样既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又为科研成果转化打下了开发基础。

“双支撑”实践教学新模式培育出丰硕成果

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双支撑”教学新模式,凸显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学生知识得到全面“装配”,工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001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13项,发表教研论文13篇。近几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52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完整统一。“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获得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制药工艺设计”获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课程,制药工程专业获2008年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研论文获2005年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教材获2007年第八届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成果得到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专家学者好评。

2002年以来出版相关教材14部。《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配套教材,目前已被四川大学、福州大学、广东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选用。《制剂单元操作与制剂工程设计》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绿色制药技术》提出绿色制药工业设计技术理念,《制药生产设备应用与车间设计》是全国第一本制药工艺设计翻译教材,《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为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药用高分子材料》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近年来,制药工程毕业生在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特色教学模式培养下,在全国制药领域一展工程优势,以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从德、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公司总经理张奇、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元等为代表的一批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精英已经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制药工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武汉工程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已成为制药工程师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作者:夏斐 陈欣 李志旭)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