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11年第1期(总第77期)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 点击:

上海交通大学“三个模式”大力推进“易班”建设工作

当前,网络社区作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已经成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易班”作为虚拟的班级交互平台,是网络环境下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将网络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探索实践中通过研究“注册模式、分时模式和品牌模式”,大力地推进“易班”的建设工作。

一、细分“注册模式”,推广“易班”快速普及。

上海交通大学深刻认识到,试点“易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思政工作水平。在推广普及中,学校十分重视网络的客观规律与大学生的主观特点相结合。一是科学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注册模式,本科生以班团组织为单位,研究生以系所党支部为单位,推进“易班”在学生中的注册工作;及时依托“易班”平台开展专项调研,对学生的使用满意度、使用频率、使用效果等进行及时反馈,不断为改进完善“易班”平台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新生采用集体统一注册模式,根据“网络活动”自下而上的属性,结合新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策划了“梦开始的地方——‘易班’新生班级风采大赛”。通过奖励班费和评奖活动支持,推动4000余名新生全部成为“‘易班’人”,快速将“易班”新生班级建起来。

二、创新“分时模式”,加强“易班”内容建设。

在“易班”的内容建设上,上海交通大学合理分析了常态时期与特殊时期的建设模式,一是确立了常态时期以班风、学风和凝聚力建设为重点,二是特殊时期则以“专项活动”为主题的策略,从而加强了“易班”的内容建设工作。如:军训期间,学校把连队建在“易班”上,通过参训学生之间分享体验,通过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参训官兵之间的情感联络,极大地调动学员的参训热情。其中,为满足大学生渴望展示自我的需求,学校还特别策划了“难忘军训那一刻——优秀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为参训学员留下了永恒的青春记忆。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全校417支团队全部在“易班”展示和交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易班秀”进行了分享。另外,学校5000名世博志愿者从“城市站点”、“园区站点”、“轮次安排”等多个角度,在“易班”上自发建立群组,撰写博文、分享日志、上传图片,积极宣传了上海世博会,促进了世博志愿者工作。

三、建立“品牌模式”,彰显“易班”核心优势。

基于“易班”是现实班级网络化延伸的客观实际,学校明确自身的工作特色,重点服务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彰显“易班”核心优势。一是上海交通大学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优势,充分开发“思政之星”明星辅导员在“易班”中的凝聚效应,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2009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凌惠老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延伸到“易班”上;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员钱静峰老师,经常用“易班”博文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9月13日《中国教育报》就登载了钱静峰“易班”的博文《写给新大学人》;农生学院辅导员陈恩桃老师,积极通过“易班”,分享刚刚结束的两年汶川志愿生活的感受与体会,搭起与学生沟通的心灵桥梁;材料学院新任辅导员、网络红人“水源BBS站站长”沈小丹老师,充分发挥其管理经验和人气优势,在“易班”上积极推进团学工作。二是认真分析“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潜在动力,以“‘易班’网上家委会”为平台,建立“易班”社会服务的品牌模式。参考上海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家长委员会”的成功经验,上海交通大学专门召开了“网上家委会建设专题会议”。学校大力倡导各学院把“家委会”建在“易班”上,并与各班级“易班”群组有机对接,充分发挥“易班”联系学生、学校、家长的桥梁功能,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家长参与学校育人的渠道,取得了三方共赢的效果。(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网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工程。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收到了良好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用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以解答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从教、学、管三条线,主、客观两个方面梳理出必须重点讲解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摸索出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总结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双向提问法、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与生动性。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安徽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列为必修课,确立了校党委统—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人文经济学院主管,党委学工部、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组建了由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党政负责人和“两课”资深教师为成员的形势政策报告团,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时代主旋律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

加强三风建设。一是加强校风建设,着力培育民族精神和大学精神。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出“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二是加强教风建设,形成良好师德。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进行日常性教学督导;开展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学生最喜爱教师的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三是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经常性早操、晚自习检查活动、学风建设月活动、网络成瘾专项治理活动、考风考纪教育活动等, 以及优良班级、优良寝室和各类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注重素质教育。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为载体,如以全国挑战杯、安徽省挑战杯和学校斛兵杯等各项科技竞赛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开展名人讲座、校友报告会、读书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以“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创建工大学子高素质品牌”为目标,建成了具有工科学校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工大学子”门户社区网站。社区集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娱乐休闲于一体,涵盖九大特色站点。结合网站建设,还成立了大学生发展网络教育中心管理团队,负责社区网站的策划、建设、维护、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得到培养。在教育部思政司举办的历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社区先后有4个网站荣登百佳网站榜单。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实践育人

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组织广大学生深人社区、农村、工矿企业、部队军营,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连续22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共拥有青年志愿者社团23个,组建各种专项志愿服务队82支,设立各类志愿者服务站(中心)55个,形成了校院两级志愿者工作组织架构。积极组织开展支教扫盲、服务三农、扶残助残、儿童保护与发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大型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广受社会好评。校“助残志愿服务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残联授予“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做好各项服务,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通报制度、心理辅导转介制度、心理援助转介制度、心理疾病快速通道转介制度、学生心理问题家长知情制度等制度。构建了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长、个人和社会专业医疗机构在内的七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各个院系都成立了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在每个班级配备了心理委员、每个宿舍都建立了心理联络员,形成了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在做好学生心理普测、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同时,开设了多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注重专兼职队伍的能力培养,先后有88名学工干部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2007年以来,学校两次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完善“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助学体系,建立并及时更新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库,确保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合理发放。积极探索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支持力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捐资奖学金。通过共建、自建的方式,努力开辟更多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助学岗位,鼓励其发挥特长,学以致用。在学生中加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和感恩教育的教育,引导贫困家庭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年级学生注重适应性和成才教育指导,二年级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指导,三年级学生注重学生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学生注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择业技巧、角色适应指导。在工作中坚持解决就业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是细化就业服务,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就业竞争力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则进行重点帮扶;二是不定期邀请从事不同行业的校友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经理召开专题座谈会,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三是以解决毕业生技能构建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的矛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就业实习计划”和“就业志愿者服务计划”,为毕业生求职创建就业支持系统;四是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毕业生端正择业观和就业观;五是邀请专业律师举行专场辅导报告,引导毕业生安全就业。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争取更多单位来校招聘人才;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及时提供更多就业资讯;实行柜台式管理,方便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连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五、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及早选苗,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质量。一是早启发,增强主动性。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和团组织活动等,对入学新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是早审查,增强连贯性。对高中阶段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新生,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对高中阶段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及早列入培养计划。三是早物色,增强时效性。对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素质好的苗子,及时编人“学马列、学党章”小组。

创新模式,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要求本科低年级党支部建在年级,高年级和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支部成员尽量是学生党员。同时,在国防生、学生社团等学生群体中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使党组织覆盖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二是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学生发展党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涵盖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在内的三级责任制;制订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三年规划,对学生党员的发展特别是发展质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对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育;对确定为培养对象的,通过集中培训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预备党员,注重强化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其在党性锻炼过程中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对学生正式党员,加大党风党纪、党性修养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方面的教育力度,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低年级参加活动。

创先争优,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由校、院或班级(年级)有关组织负责人担任,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紧密结合班级(年级)相关活动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以党建带团建,促进班级(年级)良好风气形成。二是建立学生党员工作责任制。让学生党员负责一个或多个班级、社团、寝室或党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或担任信息员、网络管理员、网络评论员、学生工作助理等,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1+1工程”、“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等活动及“扶弱助残”等社会志愿者活动,形成常态形式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年在全校学生党员中评选“激情工大”十佳党员标兵,举办党员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将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发放,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标杆。

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注重辅导员培养培训。一是岗前培训。新进辅导员除学校按师资要求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外,专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日常管理、党团建设、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二是职业化培训。依托培训基地和社会机构,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和就业指导师的培训;三是开展校内外培训活动和工作专题研讨会,促进辅导员的工作总结、交流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提高辅导员待遇。在职务评聘方面,专职辅导员可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系列评审,并和高教管理系列一起评审,按教师系列进行聘任,最高可聘为教授;在级别晋升方面,除常设职位外,还特设了科级辅导员和副处级辅导员岗位;在津贴待遇方面,处按照相应职称和职务兑现工资和津贴外,专门为辅导员增加了日常工作补贴和通讯补贴等专项补贴。

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平台。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就业指导教研室,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等相关教学工作,提高了辅导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成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年轻辅导员参与或单独承担课题,鼓励团干部申报承担安徽省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学生工作干部获得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发表核心期刊文章30多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继续坚持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大胆探索和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加强队伍建设,牢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供稿: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学工部)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10年第23期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也在向着网络化发展,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将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工作与网络相结合,对于高校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并存交叉作用的状况。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德育管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近年来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取得的一些经验,对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网络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网络对于信息的储备和扩展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它具有占用空间小、容量大的特点。有关资料表明,1983 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 亿条,1984 年达到10 亿条,1995 年达到81.6 亿条,2000 年已达100 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方面,可谓应有尽有。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利用好网络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其它信息,使得自身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更加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传播快捷,途径多元化

网络相对于先前的媒体传播来说,是一个传播效率很高的系统,它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网络将以往传播媒体的传播模式融合在一起,可以在同一时间将图像、声音、文字以最快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可以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量的要求。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地了解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在网上及时地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关注各种社会热点和思潮,为人们提供思想方面的

服务。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具有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因而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媒体。

3.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

网络的出现,使得地球显得如此渺小,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有网络,世界各地的事情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截止1999 年底,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 亿网上用户。CNN-IC 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国内上网人数已达1690 万人,随着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电子商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未来数年内网民将以几何级数增长,有关权威人士预测可猛增到8000万之众,而位居上网人数第一的是学生网民。

4.预警及时,反应速度快

德育工作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方式。当对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德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在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发情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发泄。对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例如,在BBS 论坛上,许多大学生会发表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因此,它会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或某个校园焦点问题的意见集中发散地。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论坛的开放性,才使其成为网民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消极影响

1.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教师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被视为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领路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者,具有丰厚的知识和修养。但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学生得到知识的速度更加迅速、更加丰富。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教师以往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有些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知识素质表现出某些欠缺,就会很快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

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面积更加广泛,信息量也随着网络的普及增加了数倍。来自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每个网民平均每天收到1.85 封垃圾邮件。大量的信息中有真有假,很多人利用网络散布很多虚假信息,这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产生了影响。

2.多元文化不断渗透,价值观产生变化

网络对于网民思想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不排斥外来的文化,但是对于某些文化要有选择地接受。网络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很多,主要发达国家在网络上的技术和文化表现力更一直领先于我国,他们的站点一般设计精美时尚、视觉性强、信息量丰富。在中国使用网络的大多数都是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快,更容易被这类网站吸引。事实已经证明,多年来传统上的德育观念受到网络上多元信息流的强烈挤压和挑战,难以保证官方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这就给高校德育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3.网络污染严重,问题青少年增多

网络的发展是迅速的,而针对网络的法律建设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网上的垃圾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的误导性。伴随着各国报纸的纷纷上网,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还有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而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在这几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发现很多关于网游痴迷的案例。青少年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尤其是从高中进入大学

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自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如果没有其他爱好和兴趣的填补,就很容易用网络来打发日子。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特点

德育管理是整个大学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师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拥有智慧和知识的一分子,在德育过程中要传承和创新以道德文明为核心的社会精神文化。一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又通过大学生将之传播到社会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道德传统的国家,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具体要求。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

网络的优势在于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有电脑和网络,就能够获得你想要的信息。任何时间、地点的一些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对于大学管理教育工作者来说,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内的某一段时间和某个现实的物理空间。德育管理如何面向网络的虚拟空间发挥作用,如何及时对网络信息作出反应,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是高校德育管理面对网络的首要问题。

2.管理的互动性增强

以往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更多是面对面的教育与管理。管理本身是双方互动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老师和学生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区别,往往这种互动的教育和管理变成了单方面的要求与单方面的接受。网络的交流摆脱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诸多限制,可以自由地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通过网络与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代之以“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互动”,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本身具有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利用网络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可以让大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往往能够大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大学生教育管理在以往常常是通过下发学习文件、张贴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党团工作与学生会工作等形式,方式比较单一,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生硬。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采用图片、文字、影像、声音等多种方式,使管理教育更加生动而且富有感染力。例如《人民日报》曾有报道《大学生上网学理论兴趣浓》,介绍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的在校学生把邓小平理论搬上互联网,网站内容共40 多万字。导航栏内提供了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图片和文字、理论摘要、《邓小平文选》选读等。进入网站,则能够看到近期国内有关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时事报道,党、团的重要文件精神,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获奖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这样就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了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4.对管理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求管理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要提高。对于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教育者要有过硬的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特别是要能够及时地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要善于利用网络去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同时对网络心理要有系统认识和学习。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的传播和表现形式都是全新的,德育工作者如果对网络发展不敏感,不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就容易丧失德育管理的有利时机。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网络化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使网络德育更具有实效性,必须探索网上德育工作的规律,从实现思想教育入脑入心的角度出发,力争实现网上教育方式的有效转变。网络德育的方式包括开设网络德育课,利用网络调查掌握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在其它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校园网的网络文化建设,利用聊天等手段进行德育。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网络德育的新方式:

1.利用网络,建立德育教育网站

网上的信息常常是真真假假,是非难分,一些低俗的文化和消息很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为此,做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建设,完善德育教育的网络建设,提高对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让积极、健康的思想成为网络的主题文化,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拉近老师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德育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开放求知的渠道和德育课堂。另一方面,网站的建设应该受到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将网站的规划、建设、维修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现在,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使高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就必须正视网络发展的趋势,把握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树立德育网络化的新观念,主动驾驭网络信息,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从而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2.加强网络法律、道德的教育,完善高校网络规章制度

高校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还比较淡薄,特别是对网络相关法律的认识很不够,高校要利用各种讲座和宣传媒体,通过专家教授开办讲座、与高年级学生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的正确态度和观念,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人格,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用法律来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责任感。

高校应该建立校内网络规章制度,加大对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使高校网络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要有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属于低俗、庸俗信息的要坚决予以删除。对于师生在网上反映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要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最后,学校要规范网络运行,落实实名注册登记,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3.加强培养,建立高效率的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的网路建设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网络文化的传播需要一批业务过得硬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这两批人合理地配置在一起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难题。这支队伍是网络德育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德育的效果。为此,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优、身心健康、网络技术水平较高是对他们的普遍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网络德育的有效开展。(1)网络技术人员负责校园网网站和网页的建设、维护、更新、过滤和监管。他们要将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信息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行使着网络信息“守门员”的职责。

(2)德育工作者要根据网络环境制定网络德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实施计划,以及定时向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中的德育专家可以在网络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一些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3)网络德育管理人员可以由老师或部分优秀学生担任,他们负责了解、监督学生的日常网上行为,并及时有效地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它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深入了解网络,才能去更好地利用网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更有效地去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者:闫鹏王娟)

摘自《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