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11年第2期(总第78期)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 点击:

我国大学形象战略论纲

一、大学形象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在我国, 大学形象的概念是20 世纪90 年代才逐步形成的, 它源于企业形象和组织形象的概念。根据组织形象理论并结合学术界的观点,本文认为,大学形象是人们对某所大学的整体认知、印象和评价,是大学客观状况的综合反映。它是大学在与社会公众 (包括大学的师生员工) 通过传播媒介或其他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

借鉴企业形象理论, 可以把大学形象划分为三个结构层次: ( 1) 大学理念形象。这是由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长远发展目标等大学文化的精神要素构成的大学形象子系统。( 2)大学行为形象。这是由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以及师生员工的群体和个体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形象子系统。( 3) 大学视觉形象。则是由学校的标识、办学硬件条件、校园风貌等构成的大学形象子系统, 包括校名、校色、校标、校徽、校歌、设备设施、建筑、自然环境等。在这三个子系统中,理念形象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 它决定着大学的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的形成和塑造。

大学形象对于促进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下述作用。( 1) 识别作用。这是大学形象的基本作用,以使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和社会组织,通过校名等形象识别要素获取该大学的相关信息。( 2) 凝聚作用。大学形象能够凝聚大学内外公众的共识,增强内部的自豪感、向心力、凝聚力, 促进外部的了解、认同、好评与支持。形象塑造实际上也是增强大学凝聚力的过程。( 3) 增值作用。大学形象是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具有很大价值。例如,作为大学形象集中体现的大学名称和标识,其价值被日益重视并开始受到保护。( 4) 辐射作用。好大学在人们心中往往是科学的殿堂、精神的家园、文明的圣地,大学形象深深影响着社会各界。所谓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就是生动写照。总之,良好的大学形象有利于大学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和高水平教师,有利于赢得社会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和接纳,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校友对学校的忠诚度,从而增强大学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形象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日益凸显。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大学, 与社会各界的资源互动和相互依存度大大增加。在市场经济中, 大学之间、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办学资源的竞争。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生源、师资、经费、就业机会等主要办学资源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之间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如何保持和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大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很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和社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决定大学生存发展的不仅在于有形的资源,而且在于社会声誉、学校形象等无形资产。况且,要争取有形资源,日益取决于大学形象等无形资产。例如,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对大学进行各类评价、评估或进行大学排名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社会声誉、雇主评价等大学形象因素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二、大学形象战略及其制定

1.大学形象战略的内涵

大学形象战略( University Identity, UI; 或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 UIS) 是大学形象的塑造过程, 即大学通过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将大学文化外化为大学形象的过程。据有关研究,UI 应该说是大学的一项战略性的整体行为,而非简单的一套方案或一个宣传活动。

对应于大学形象的三个子系统,UI 分为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MI) 、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 和视觉识别(Vision Identity, VI) 三部分。其中,MI 本质上就是大学精神塑造和大学文化建设,是UI战略成败的关键。

2. UI与大学发展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UI 是大学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通过采取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手段与举措,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象塑造是战略管理诸多

内容中的一部分, 实施UI 是为了实现大学的发展战略, 是落实发展战略的一个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 制定和实施了学校形象战略。作为大学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UI 服从和服务于大学发展战略, 应按照大学发展战略所确立的目标、发展原则与方针制定和实施。

另一方面,实施UI,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监督和引导,可以分析并较好地把握影响学校发展的环境因素; 通过信息传播,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推动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此,UI 必须针对大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围绕发展战略的重点来施行。其中,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共识和对办学理念的认同,是制定形象战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内部和外部形成共识,是实施大学发展战略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的共识,将很难形成发展的合力,大学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UI 也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如果没有外部的认同,可能导致政府的支持力度下降、大学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恶化、各界对大学发展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支持减少,影响大学发展战略的实现,UI 实施同样会受到阻碍。

3. UI 策划的原则

全面推进原则。大学形象的系统性决定了进行UI 策划时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要做到全面推进。( 1) 适应大学的内外环境。既要反映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 又要体现现代大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既要尊重内部师生员工的意见,又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 适应大学的发展战略。UI 的策划和实施必须符合大学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3)MI、BI、VI 并重。只有形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现代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大学形象。同时,行为最能表现人内在的思想、品味和价值观,因此BI 也很重要。如果只注重VI, UI 必然是失败的。

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就是遵循办学的内在客观规律,从学校历史和当前实际出发,并符合大学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违背办学规律, 脱离大学实际, 任何UI 战略都难以获得成功, 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求异创新原则。要切实发挥大学形象的识别功能,则需要有独特的大学文化和个性鲜明的大学形象。当前,我国大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办学定位趋同化,都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 缺乏专业特点、行业特色、层次差异。办学定位缺乏特色,加之大学文化缺乏个性,更凸现出UI 策划坚持求异创新的重要性。

4. UI 策划的主要步骤

提出UI 计划。主要是分析UI 策划和实施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以及实施UI 的部门、思路和经费等。

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前大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分析原因, 研究解决办法。

确立大学理念。即进行MI 策划,这是UI 策划的关键步骤。在确定大学理念的过程中, 要结合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职能和当前的发展情况,确定或与时俱进地更新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大学精神、治学理念、校风学风、校训等。

行为和视觉策划。BI 和VI 是大学形象的动、静态表现形式。即在大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布局、师德标准、学生行为规范( 学生守则) 等行为形象要素,以及校名、校标、校徽、校色等视觉形象要素。

制定实施方案并发表UI。要把制定成熟的UI 方案( 包括指导思想、形象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进度、资源投入与保障、组织领导等内容) 在大学内外公开。对内,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了解UI 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思想、协调行动。对外,引起公众的关注, 争取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三、大学形象战略的实施与评价

大学形象战略的实施,就是在发展战略的统率下,按照既定的UI 策划方案,系统地推进大学形象建设。

1. UI 实施的条件与契机

导入UI 并非一个盲目之举,而是要通过UI 策划来解决当前遇到或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一些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理念的基本要素变化时,将是实施UI、重塑大学形象的最佳时机。( 1)大学进行组织合并、拆分等变化。例如,前几年中国出现的大学并校热时,就是导入UI 的最佳时机。合并后的大学如何定位、如何整合不同文化、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是大学发展战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大学长远目标有所改变。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各有不同。在新一阶段,大学的定位、办学目标、战略方法都会有所改变。目标定位的改变, 必然要求大学形象相应变化。( 3) 主要领导者变更。尤其是校长、书记更迭时,大学文化和发展思路往往都会随之改变。这必然要求大学形象战略相应调整和变化。( 4)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重大变革, 必然对大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来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要求、新标准、新观念, 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也给导入和实施UI 带来了契机。

2. UI 的实施目标与手段

公共关系作为塑造组织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最高目标在于塑造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虽然不同的组织运用公共关系会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便是建立公众信任和促进社会认同。对于大学的公共关系工作而言,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公众对大学的了解并且阻止误导信息和流言的产生和传播; 改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公众( 包括企业和社区) 支持; 与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往往设有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

3. UI 的实施策略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组织,政府、生源、新闻媒体、企业界、社区等都是很重要的公共关系对象,他们对塑造大学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闻宣传。这是大学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学校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善于利用媒体( 主流媒体和都市媒体) 开展形象宣传,增强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设置力。具体而言,就是和各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并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 尤其是正面新闻),引导舆论方向。大学在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交往时,要讲求新闻实效, 特别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大学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免他们在转述的过程中出现信息误读,使公众得到大学所想表达的信息。

师生行为。大学师生同时是大学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通过提高大学师生的素质和能力等,是提升大学形象的重要渠道。同时,大学师生也是重要的内部公众,因此要使大学成员充分地参与到大学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了解大学的政策制度,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并且积极地塑造、传播和维护大学形象。

校友工作。校友不但是学校声誉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大学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自愿支持( 包括资金支持) 来源。可以说,校友工作是大学UI 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校友工作都受到高度重视,例如哈佛大学校友会拥有上百名专职工作人员。从大学形象建设的角度,中国大学的校友工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是把校友工作上升到终身育人的层次; 二是加强服务校友的意识和工作; 三是积极引导校友为学校形象建设作贡献; 四是加强校友与在校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五是大力加强海外校友工作。

公共关系活动。大学的各项社交活动都是塑造大学形象的主要途径之一。如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各种社团活动等,对内可以传递大学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认同。同时,可以适当邀请校外人士参加,如请学生家长参加开学、毕业典礼等,使校外人士近距离地接触大学,更好地感受大学文化、理解大学精神、强化大学形象。因此,在活动策划时要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和文化,并在活动中尽量多地运用大学标志等,把大学的视觉形象传递给公众。

危机应对。当一些影响大学形象的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正确的危机应对。随着社会媒体多元化和眼球经济的发展, 对于高校、尤其是名校的新闻炒作层出不穷,对大学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应树立危机意识,事先制定防范体系和应对机制; 在平时,应加强与外界的广泛联系, 积极争取媒体等公众的支持; 在危机平息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UI 实施的组织领导

大学应组织专门的工作组来进行UI 的策划与实施。通常,应由校长( 书记) 来牵头负责, 宣传、教务、外事等部门和各院系共同参与。

5. UI 实施效果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不断调整UI 策划方案和实施过程,以更好地符合大学发展战略。检验UI效果有两个层次,一是看UI 的各项工作和内容是否得以落实,二是看各项数据是否得到提高,包括社会认知度、美誉度、从社会上得到的支持等。第二个层次是最根本的检验。UI 实施需要时间,其发挥作用也需要时间。因此, UI 的实施并不一定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成功地导入了UI, 一定能见成效。(作者:吴剑平 高炜红)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什么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

我国目前还没有进人世界100强的大学。之所以出现这个结果,说到底,是中国著名大学对世界所做的“贡献”还很不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我国“985”高校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冲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仔细地研究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独特贡献或应该达到的“贡献境界”,对我们如何把握自身的“贡献点”和“贡献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当我们国内研究型大学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建设理念之后,我们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不仅是我们更有成效地推动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必需内涵,而且是我们积极塑造中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新形象应该明确的重要努力方向。

一、创造“最优标准”,培育“精英人才”

英国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艾利森·F·理查德(Alison F. Richard)教授指出:“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你培育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的地位,而你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对于学生的求学经历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首要贡献”是创造人才的“最优标准”或“最高标准”,并为所在国家乃至全世界培养各类“精英人才”。据1998年的数据统计,研究型大学虽然只占全美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3%,但却授予了全美国

近1/3的学士学位、近4O%的硕士学位和8O%的博士学位。以2000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部院校中的比例不到7%,但却授予了93%的博士学位、52%的硕士学位和45%的学士学位。在科学和工程教育领域,相应比例分别为94%、64%和51%。在国际学生培养方面,1992——2004年间,美国平均每年培养了25000名科学、工程博士,其中海外学生就占了40%。仅以耶鲁大学为例。2006年7月l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耶鲁大学授予国际学生的学位比例分别是:学士学位9%、硕士学位23%、博士学位29%、首批专业学位6%,总计是17%。可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使全球受惠,使世界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哈佛本科生制定了5项严格标准,这些标准是哈佛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培养了众多领军人物,应该说与其人才培养的标准关系十分密切。其本科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之内容是:(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写作;(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4)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5)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教育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本科生教育最终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新的本科毕业生标准,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六项素质:(l)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3)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4)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并能创造性地转换环境;(5)具有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所必要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所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其伦理意义;(6)能够处理模糊性,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和知识的技能。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了12项标准:(l)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事物与琐碎的事物、持久的事物与短暂的事物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的校长们就认为,合格的通识教育应达到以下目的:形成理智的、道德的判断力,拓展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并参与民主和全球事务,让学生成功地融入动态经济体做好准备。美国康奈尔大学荣誉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 T. Rhodes)总结指出,受过通识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共同品质包:(1)在具体社会情景中理解问题的能力;(2)自信和好奇;(3)忠于公民责任;(4)一种方向感,并具有追求这一方向的自我修养;(5)个人价值观和道德信仰;(6)对他人开放、清晰、准确交流的能力;(7)与他人相处并尊重他人的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精英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精神内涵上十分一致,那就是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智能和身心素质。若换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这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人才,就是要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祟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可以说,周济部长阐述的这个观点与上述几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勇担“人类使命”,挑战“人类未知”

站在发现知识的前沿、挑战人类未知世界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共性特征。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也是来源于此。换言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除了培育和输送精英人才以外,还应该对“人类学术”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现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 Vest)说的好:“当我们思考大学的性质并与公众展开持续的对话时,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支撑一种大学体制的终极原理更多的来自未知而不是已知。”他认为,人类“只有对真正未知的探索——原理、洞见、物质和有机体等目前所知甚少的事——才能获得最大回报。”也就是说,只有“新知识能够增进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此,他指出:“MIT从属并服务于美国,但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为美国服务,我们必须参与到更广泛的(世界)区域中去。”,这里体现的是MIT对“普遍主义”或“世界主义”精神的追求。确实,在研究方面,MIT从据称充满宇宙的暗物质(Dark Matter)到本质的探索,到预防癌症的人类细胞分析,都被纳入研究范围内。今天,该校不少研究聚焦于“三O”上,即“info、bio、nano”——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除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斯隆管理学院在商界的声誉也如日中天,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则以小而精的特色著称于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凡的挑战人类未知世界的信心、勇气、智慧和胆识。退一步说,如果她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就不可能成为引领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2007年7月,在教育部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第一届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指出,一所优秀大学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换言之,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勇敢地担负起探索未知世界、为人类阐释未知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无独有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一所著名大学不能够运用知识、智慧和力量来帮助解决严峻的问题,那么还能指望谁来做这些呢?……我们必须将这份努力持续下去,如若成功,那么我们将会为整个国家树立一个模式。这是一个杰出大学的崇高目标。”

不难理解,以上三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校长——维斯特校长、陆登庭校长和比德尔校长对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理解无论放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都是恰当的、深刻的、站得住脚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这些大学校长都认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当对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给予严格而重要的规定,那就是必须站在为人类服务的角度,对那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根本问题应该给予精确的阐释和及时的解决,否则,研究型大学就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三、造就“顶尖大师”,贡献“原创性成果”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向来以诞生诺贝尔奖得主和拥有众多世界顶级奖项获得者为自豪。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世界顶级奖项代表了研究型大学对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贡献将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地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历史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建立不久就明确它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人类知识并造福社会。我们在一个单一的学院里,在交叉学科的气氛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富有创造性的成员。”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爱德华·赫希·列维(Edward Hirsch Levi)教授坚持认为,芝加哥大学的使命主要是用知识去追求真理和传播知识价值观;“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体现在大批的学校毕业生身上,以及在校学者发表的那些数量极其可观并且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专著上”。加州理工学院的观点以及芝加哥大学的成功,可以说,典型地代表了美国众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换言之,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实施而发挥的作用,导致了美国众多研究型大学对国家乃至世界的杰出贡献。

事实上,从国际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世界上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0%的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全球排名前200位的著名研究型大学。而足以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的70%产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培养过美国历史上6位著名的总统。而耶鲁大学也培养了5位美国总统,其中最近的3位——布什父子和克林顿均毕业于该校。数据显示,仅19世纪,牛津大学就培养了12位英国首相。二战之后,日本首相中就有9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在日本1700家大企业中,东京大学毕业生担任社长的占1/4,证券交易额居前12名的公司中,有7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东京大学的毕业生。这说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但都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

四、夯实“基础研究”.追求“开拓性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不仅表现在培育顶尖大师、造就原创性成果上,而且表现在服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上。这种贡献绝对地依赖于研究型大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对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广泛使用。美国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Richard·C·Levin)校长认为,大学可以从许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但他认为主要是在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提高科学知识、发展技术和建设医药类学院,为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通过基础研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产生的成果最多,影响也最深远。所以,长期以来,美国研 究型大学无不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同时美国基础研究经费通过各种渠道进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2000——2004年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向高校“科学”与“工程”两个领域投入的研发资金总额为1044亿美元,每年平均200亿美元,其中纯研究资金占到经费总额的86%。而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的份额最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特别注意吸引政府的基础研究经费,以便为自身的开拓性发展积累重要的经济基础。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莱文校长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MIT为例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开拓性发展”之意识和胆识。他认为,二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并没有主动将科学发现转化为生产和服务,这种状况在二战后持续了35年。这个时期,大多数美国学校的聚焦点都在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MIT是一个例外。20世纪9O年代中期,MIT毕业生和教师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接下来的时间里,每年又创立出150家公司,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00多家公司落户MIT,并占了所在地区制造业的25%。历史上,第一个评估研究型大学科研影响的机构—波士顿银行经济部于1997年的研究就是以MIT为基础的。它总结说:“如果由MIT的研究生和教师成立的公司来组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的总收人将位于全世界第24位。MIT相关的4000多个公司雇用了110万员工,年销售额达到2320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11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南非的GDP稍低一些,而高于泰国的GDP。”MIT的下属公司创造的就业80%是在制造业(全美国制造业工作只占16%),许多产品出口销往国外……它的8500多个分公司遍布全球50个国家著名大学能够产生如此大的综合性效益,确实令世人瞩目。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园区都是依托著名研究型大学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与美国“硅谷奇迹”齐名的“剑桥奇迹”更是闻名遐迩。从1970年创立剑桥科技园区以来,剑桥大学已经建立了千余个高技术公司,剑桥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全球中心。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微软公司在剑桥投人了6000万英镑,用于扩大研发活动领域。应该说,世界一流大学的这种开拓性发展值得中国大学学习和借鉴。

五、张扬“大学之道”,哺育人类精神情怀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独特情怀可以为任何大学学习。美国康奈尔大学退休校长弗兰克·H,T.罗德斯(Frank H. T. Rhode。)就说:“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是独特的、丰富的、高要求的、实际的、专业化的、个别化的,永不停歇的。学习成为一种终身追求,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标准。其结果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改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场风波看到一些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精神或“大学之道”的大胆“张扬”。

2007年9月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宣布,准备委任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为“高级访问学者”。但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胡佛研究所宜布这一任命后,斯坦福大学约2100名师生在网上联名请愿,抗议这项决定。请愿书写道:“我们认为这项任命从根本上与斯坦福大学一贯致力、不可分割的一系列原则格格不入。这些原则包括真实、宽容、客观探索、遵守国际和国家法律、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和不同意见。”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威尔逊曾经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他研究相变理论,连续4年未发表l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校方因此准备将他解聘,这一提议获得多数校董的支持。只有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贝特教授持有异议,他认为威尔逊的研究难度极大,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研究,但一旦取得突破,那就是“了不起的成果”。贝特教授说服了校方,让威尔逊继续留任。第二年,威尔逊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著名电影《美丽的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达30多年,但在他生病以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30年后,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作者:耿友权)

摘自《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