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15年第6期(总第146期)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1日 | 点击:

教授要敢于对学生说“不知道”

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时,遇见一位学者,他让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体会。

他是伯克利大学校长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让·克罗斯基。克罗斯基教授是一名材料科学家,除了开设多门专业课程之外,他每年秋季都为伯克利的新生开设跨学科新生研讨课“音乐中的材料”。在研讨课中,他们一起拆开小提琴、钢琴……研究不同材质的琴弦、不同材料的琴身产生的不同声音,从物理学、材料学和音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场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克罗斯基教授在教学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一节课内容他的准备时间一般是10个小时。他曾荣获伯克利杰出教学奖。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克罗斯基教授讲了他的教学故事。

在他的专业材料科学课上,有一名优秀的学生课后找到他,跟他说:“教授,我要特别专注学习纳米科学,在我40岁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纳米材料工程师。”他的回答是:“孩子,在你40岁时,纳米科技的人才已经饱和,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你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学生听到这个回答,沮丧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来找他,问道:“那么,在我40岁时,什么科技会比较有潜力,会更需要人才呢?我现在要更加专注学习那个领域的知识。”

他认真地看着这个学生,慢慢地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就在这个故事里,他的意思是要挑战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教授,超越既有的知识范式。笔者问克罗斯基教授,在伯克利大学有多少教授这样挑战学生?他的回答是,在伯克利大学的教师中这是常识。

克罗斯基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集中体现为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与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传统呈现出不同。“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强调了既有知识的权威和束缚,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因材施教”的基本逻辑是学生是一种木材,教师是雕刻者,教师在按照自己的构想塑造学生的未来,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所蕴含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是生机勃勃的人,他们自己会生长,会质疑,会超越教师。我们的学生身上,孕育着最大的可能。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克罗斯基教授似乎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加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疑惑,以此成为学生的挑战者,启发他们超越教师。(作者:卢晓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30日

美国高校包容性校园氛围建设理念与实践

为了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中赢得优势地位,美国高校特别重视消除校园的内部阻隔,为不同背景群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搭建桥梁,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竞争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为减少不必要的偏见而不断努力。阿什比(Eric Ash-by)曾说过:“美国对高等教育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拆除了校园的围墙。”那么如何超越校园的内部文化背景阻隔,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交往与理解成为美国高校一项新的命题。包容性校园氛围的建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下文简称伯克利)的一项重要治校理念与具体实践。

一、包容性校园氛围的定义与原则

加州大学系统对于校园氛围的定义是:校园氛围是对校园内有关人际交往、学术交流和专业互动环境的客观判断或主观感知,即学生及教职人员个体和团体对校园环境的体验,以及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团体和个人间互动的质量和程度。若不考虑到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种种差异,那么基于文化差异的校园包容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在一种健康的校园氛围当中,个人和团体普遍会感受到欢迎和尊重以及大学对他们的重视。这种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氛围主要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得益于不同观点在大学这个平台上能得到积极的互动、交流以及回应。事实上,基于文化差异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正是因为在这种挑战性的情境下才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积极处理因为这些差异而引起的紧张状况。与之相反的是,在不健康的校园氛围中,个人或团体常常会感到被孤立、被边缘化,甚至有不安全感。

2008年10月22日,伯克利分校校长柏敬诺(Robert J Birgeneau)在此基础上认为:包容是一种特殊的战略优势,它让我们能够吸引和留住那些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去其他地方的优秀人才。所谓的包容——即欢迎、承认和尊重差异(让我们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原则。包容会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和培养人们开放式交流、革新想法和思维、参与式决策、公正和公平。这种包容性的环境会吸引和留住最好也是最聪明的教师和学生。伯克利通过各种途径使大学重视每一个人,创建各种沟通教育的机会使之参与共同的理想,进一步体现和明确伯克利关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大学使命。伯克利包容性七项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信奉并欣赏个人和集体智慧,认为大家在共同参与合作时是最有益的;

第二,尊重和重视他人不同的观点,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分歧会促成组织的卓越与价值的实现;

第三,共同培育一个受欢迎的校园环境,使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人能够共同积极参与并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

第四,增进对彼此意见、行动和影响的认识,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做出改变;

第五,通过持续的评估去改进大学的政策与做法,以此推进包容性的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通过文明礼貌的行为来增强大学对于社区的义务以及责任的认识;

第七,在一个持续的基础上致力于扩大个人的视野。

伯克利通过多种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健康的具有互动与包容的校园氛围,让校园内所有的成员(即学生、教师、工作人员)感到伯克利对他们的欢迎、尊重和支持。

二、伯克利校史的开放与包容的传统

差异(Diversity,也译为多样性)对于美国高校而言是一个不断扩充的概念,其具体含义与历史变迁和公众认识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差异是指增加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差异是指为退伍军人等非传统学生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80年代之后将有关族裔和移民的学生进一步纳入到议题中来。现在所谓的差异包括:人种、种族/民族、社会阶层、健康状况、年龄、地理区域、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地位、语言、才能。同时差异在学术界中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概念:对差异持否定观点的学者经常用差异来解释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而支持者则认为差异是大学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扩展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扩大课程范围、增进社会的知识积累等等。

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加州的人口总数为37691912人,其中白人占57.6%,远低于72.4%的全国平均水平。另有预计显示在未来五年内,少数族裔的总人口数会超过白人。伯克利从很早就开始了重视校园学生组成的差异。早在1871年伯克利就通过了一项非常大胆的政策,规定招生过程中女性和男性基于同样的标准入学,使得更多的女性进入加州大学就读而不是美国的其他高校。在1900年到193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女性入学人数达到了总人数的40—45%,而当时其他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中几乎全部是男性。1930年,伯克利开始为大量的非裔学生提供宿舍。1944年伯克利借助退伍军人法案获得大量的资助进一步扩大了退伍军人的受教育机会。1964年,伯克利爆发了持续十年之久的“言论自由运动”,这场运动使学生实现了更多高校中的参与式的民主权利,并在历史上奠定了该校自由、开放与包容的传统。

“言论自由运动”之后,伯克利相继开展了“教育机会计划”和“梅萨计划”,支持加州高等教育领域的数以千计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1956年伯克利开始招收残疾学生,并在1958年第一次为残疾学生做校园建筑的修改,如在门厅、过厅及走道等地面有高差时修建坡道。1970年发起了国际公认的伤残人士大学生计划。196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发出10925号行政命令,开始采取肯定性行动。1995年起政府的态度发生了转变,1995年7月20日,加州大学校董会通过SP—1和SP—2等两项决议分别从1996年和1997年开始在招生、就业时不再特殊考虑种族、宗教、肤色和血统出身。1996年11月15日,加州选民以54:46的比例通过修改加州的宪法第一条第31款的倡议(即通常所说的209提案),主张加州在处理公共就业、公共教育或公共合同上,不得基于种族、性别、肤色、族群以及民族出身上歧视或优待任何个人或团体。2010年5月16日加州大学校董会又通过RE-28号决议,虽然直接撤销了SP-1和SP-2的规定,但同时也声明加州大学拥护209号提案的规定。这一矛盾的局面主要源于学生和董事会一致认为对“肯定性行动”的禁令会造成加州大学少数族裔学生的剧减,并且违背了加州大学关于内部多样性的承诺。

三、包容性校园氛围建设的实践

(一)政策组织层面的承诺与支持

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界由原来关注种族之间的冲突到开始关注差异文化社会中蕴藏的机会。文化多元主义所主张的一国之内的多样文化相互依存的平等共存,当我们的外部世界日益趋同的时候,我们将越来越珍惜从中显现出来的传统。霍瑞斯•卡伦(Horace Ka1len)在1906年创造“多元文化”这个概念时也是旨在宣扬移民文化对美国日常生活的至关重要性。多元文化主义(实质上也是包容的)氛围的背景实际上就是为了达到异质性的临界质量,从而形成积极的积聚效应。因此大学不仅需要聘请多种背景的教师、学生和职员,还必须有明确的制度建设与鲜明的承诺,校领导和大学的决策部门向大学的全体人员传达对差异的包容性声明与支持,并积极提供服务和采取相关配套的行动方案和支持机制。

伯克利于2007年7月19日通过加州大学董事会的批准,首次设立主管公平与包容的副校长职位,由原来天体物理学教授吉伯•巴斯瑞(Gi-bor Basri)担任首任副校长。吉伯出身于犹太裔的黑人家庭,在加州大学总校具有多年的差异化建设的经验和背景。他主要负责建设差异具有包容性的校园,促进学生、教师和员工间的差异,并增强师生和员工在校园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改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晋升机会,保留和招聘多样化的人才并开展校园多样化的研究等工作。伯克利设立公平与包容副校长职位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受欢迎的校园支持环境。

公平与包容副校长职位下设教育合作中心、学业成就中心、多元文化教育及性别中心和教育公平与卓越中心,并设立残疾学生项目、毕业生差异项目等。其中教育合作中心主要为学区内K6-12和社区学院的学生进入伯克利提供资源和帮助,特别是为在经济上或学习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提高中学后教育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中心为本科生中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非大学生以及学生中代表人数不足的团体提供学术服务支持。

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了校园氛围建设的具体目标与途径。该目标要求增进校园成员对校园的公平与包容原则的知识与技能;减少个人与团体间的隔阂、偏见和投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校园中跨文化交往合作的人数和形式;提升伯克利校园中课程、项目、服务、实践、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公平、包容与差异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四种解决路径切实改善校园氛围:

首先,在班级、工作场所、宿舍等校园空间内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其次,激励和支持个人或团体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尤其是以解决公平、包容和差异为主题的学术活动或文化活动。

再次,持续开拓伯克利的卓越、公平与包容精神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园成员对伯克利内外族裔、背景和观点差异的历史认识及现状体验。

最后,建立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中心,拟开展各种以公平、包容和差异为主题的活动和对话平台;提升校园的网络媒体、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校园基础设施,确保为所有人提供便利和舒适。

(二)研究与教学所反映的包容性

大学最主要的活动是研究与教学,这与校园氛围建设息息相关。大学拥有健康的校园氛围将会同时提升所有学科在研究、课程和教学当中所列入的文化和观点的包容性程度。

由伯克利校长、公平与包容副校长、教务长等组成的校园氛围、文化、包容的校长咨询理事会主要负责为建设包容性的校园氛围的政策和相关做法提供分析、建议和评估,并为伯克利的学生、教师和员工以及学校相邻的社区创建和谐的氛围而努力,并适时向学校和公众公布与校园氛围相关的活动和信息。伯克利成立了三个层面的调查小组,即高级管理校园氛围小组、平等包容校园氛围小组和大学生校园氛围研究小组,分别针对员工、教师和本科生进行有关校园氛围的调查和评估。公平与包容副校长办公室为了鼓励教师展开关于差异的研究,推出了金额为一万美元的促进体制卓越校长奖。伯克利除建有专门的哈斯差异研究中心外,还有拉丁美洲政策研究、性别与妇女研究、美国黑人研究、族裔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种族和性别研究、性文化研究等众多有关的研究中心和小组。2010年2月18日,伯克利获得了1600万美元的哈斯基金,预计最终投资总额将会达到3100万美元。这个基金用来帮助启动关于公平、包容和差异的十年倡议,将会涉及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在研究、教学和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课程改革方面,伯克利受到来自保守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攻击。保守主义认为课程应该限制在一系列的“伟大名著”上,因为名著代表了西方文明的传统;而极端主义者则认为所有“死去的欧洲白人男性”的著作全都不重要。伯克利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多样性文化的要求,并设置了多种特殊课程以满足要求。1989年伯克利教师群体投票通过设立“美国文化”必修课程。它规定每一位新生必须学习一门探讨有关美国多元文化构成是怎样改变了美国历史、生活和国家身份等问题的课程。该课程必须至少采用比较的方法讨论美国五大少数族裔团体中的三个族裔团体。这五大少数族裔团体为非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亚裔美国人、墨西哥和拉美裔美国人以及欧洲裔美国人。该课程计划得到了“美国文化教学与研究中心”的资助。美国文化系列课程通过举办暑期研讨班的形式来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表示认可。在美国文化课程上推出了教学创新奖和学生研究奖。教学创新奖旨在鼓励教师在美国文化的课程上用多学科研究法或者用新技术、新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题;学生研究奖旨在鼓励学生在课堂研究中通过采用比较和综合的方式,促进其在族裔、文化以及美国经验差异基础上的认识与了解,并达到学术卓越的标准。

(三)团体构成的多元性

大学内部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团体,不同团体是不同意见的实际代表。大学拥有多样化的学生团体往往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少数族裔的教师。这种结构的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族裔构成、女性教师的比例和不同社会性别的校园分布上。有学者指出了多元文化机构的对称模型是基于开放式的系统定位,它是创新的、后现代的、相互依存的、真理建构的、透视的、解说的、分散的、有机的、参与的、协作的、灵活的。大学要成为对称的多元文化机构首先需要有多种多样的团体和不同声音的存在。

1996年11月15日,209提案的通过限制了大学在招生上实行肯定性行动计划,使伯克利的少数族裔生源减少一半以上。从1997和1998年的数据来看,印第安/阿拉斯加原住民从原来的52人减少到23人,拉美裔的学生从1996年的549人减少到271人,非裔的学生从原来的233人降至126人。针对肯定性行动的被迫取消,伯克利时任校长田长霖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反对,因为这与他一直以来所主张“多元而卓越”的治校理念相悖。1995年9月7日田长霖签署“伯克利承诺计划”并拨款100万美元,目的是为了让伯克利继续保持差异并如实地反映加州人口结构。伯克利建立了一个新的工作组来维持校园内部的差异,致力于增加合格的、有竞争力的少数族裔和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学生入学机会,并承诺每个优秀的学生都可以就读伯克利。从1996年开始,伯克利开始举办针对非裔、拉丁裔和亚裔等K6-12学生在伯克利成立暑期专校,以此帮助加州的中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帮助少数族裔和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学生入读伯克利而做出努力。

田长霖所主张的伯克利承诺计划影响深远。据2011年秋季加州大学系统的统计,伯克利本科生中在校生总数为25540人,其中白人为7730人,非裔874人,印第安人145人,亚裔10 116人,西班牙/拉美裔3010人,族裔未知1821人,国际学生为1844人。超过五分之一的本科生来自年收入不到3万5千美元的低收入家庭;41%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少于10万美元;10%的学生家庭收入高于20万美元。除了对少数族裔的关注外,伯克利还对女性和具有不同性取向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和支持。在教师团体中的女性比例调查中,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女性占45%,社会科学为32%,生物以及健康科学中为26%,科学、技术、能源和数学领域占11%。对此,伯克利设立了性别平等资源中心,为该校女性教师在招聘和晋升中提供相应的资源与建议。

(四)团体间的交往与互动

团体间良好的互动是影响校园氛围建设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师队伍、学生宿舍或学术部门存在差异的团体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团体间的互动不是成功的,那么包容性的校园氛围的建设也是不成功的。在差异团体存在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校园内部不同团体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形成积极的互动从而达到理解和共融,并能从不同团体的观点中受益。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我们要扮演的是负责任的世界公民的角色,要去共同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尊重差异、抵制压迫和同化的文化;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的公民权和人权,而不是将他人视为“异己”。即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差异,通过协商来解决或减轻因为权力、财富和福利的不对称以及由此造成的结构性不公平。

伯克利为促进不同团体之间的交往,通过设立多元文化社区中心、互动剧场以及各种工作坊、讲习班和研讨会等促进不同团体之间的交往,营造包容性校园氛围。

1.多元文化社区中心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包容性的空间,是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表现形式和差异文化教育实践。该多元文化社区中心举办各种文化周、音乐秀和狂欢节等等。综合学生发展计划、教师招聘和保留协会等社区资源,促进不同团体之间的联盟建设和团体自治。该多元文化中心倡导社会正义、社会责任以及校园中全体人员的跨文化教育、批判与民主教育等。

2.互动剧场计划主要关注校园中的差异、公平与平等问题,通过敏感训练和移情来理解和包容工作、学习中的不同观点,努力消除关于性别、种族、性取向的偏见,创造包容性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互动剧场由全校师生参与剧本创作和排练,采用现场表演和观众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表现教师、学生和职员之间关注的校园氛围问题,特别是在演出结束后与观众的讨论过程中提出新的见解和策略。

3.各类教师工作坊、学生工作坊和员工工作坊以及专门的讲习班和研讨会。这类工作坊主要探讨教师研究如何改善课堂氛围;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如何甄别和借鉴别人的观点意见;员工在工作时应该认识到什么是无意识的偏见及影响,并能够采取正确积极的回应。总之,大学尽一切努力建立和维持一个差异化的教职工队伍以及建立公平、无歧视的校园氛围,而这些都被认为是在大学之内,学生为学习和实现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法律义务的必备基础和条件。

四、我国高校包容性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尊重差异,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能动发展

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种“潜在课程”,属于大学生“缄默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潜在课程”的特性直接决定校园氛围建设需要以“能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进入知识殿堂里的学子产生影响,其目的是在校园这样空间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这种缄默知识的获得既取决于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质量和程度,亦与是否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精神相关。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积极包容与理解并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因为个人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在任何场合与来自任何文化的人无障碍的交流并感到十分自在。简而言之,多元文化主义是持续发展的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知识和技能都在发展提高。多元文化能力不是任何一个人生而就有的特质,与性别、种族、人种和性取向无关;相反这取决于个人渴望学习的程度以及学习能力。这种多元文化能力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了学生是如何理解与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顶层设计,彰显校园文化氛围的厚重底蕴

有研究发现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年,因此改变校园氛围的影响力小,而大学校长在改变校园氛围中影响力最大,付出时间最多,其次是员工、教师、管理人员。这表明高校建设包容性校园氛围的首要主体是校长等领导管理层面而非学生。蔡元培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改革北大办学方针和校园氛围。他采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行男女同校,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教师。北大渐成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此后更长的时间里,兼容并包更多是以一种口号式的形象出现,其实际意义也逐渐蜕变为精神象征,当然这种蜕变并非表示兼容并包已在现实中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校的课堂教育、学术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管理制度需要尊重差异、认同多元、包容多样,从而促进学术自由、文化民主和创新文化的形成,彰显校园文化氛围的厚重底蕴。

(三)多维互动,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和合之道

多维互动是校园文化氛围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学生、教师、领导者、教辅人员之间互动的结构、特点、方式和内容构成了这种整合机制的基本框架。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之中应该充分关注这四者本身的多样性,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四者在交往与合作等多项的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和谐共处。有研究者认为群体在交往活动中互为主客,在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改造中,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调整、控制和优化。在学生、教师、教辅人员之间的多维互动机制中,他们之间通过多次互动,互动的意义或互动行为的普遍价值规范被逐步形成,并对下次互动行为产生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相互认知、理解、信任、包容等基础上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包容与融合,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和合之道。 (作者:王银花)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 2014年第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