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16年第4期(总第160期)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4日 | 点击:

“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三方面实现协同与融通。

1.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四个“脱节”

继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双创”能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应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脱节,难以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学校内、校外之间存在脱节,难以快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四是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融入教师科研实验之中,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这“四个脱节”的积极回应,而且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中国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而且更是高等院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

2.“双创”教育体系需要三方面协同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双创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方面需要协同与融通。

首先是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比如南京大学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新潜质为主线建设一系列新型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和高年级研讨课,并重构学科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之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同时,学校还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创业投资人士走进校园,以论坛、讲座和沙龙等不同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包括意志的磨炼和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其中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训练与竞赛的实践中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孵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那么,对于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我们可以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中心,为他们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等多类创业服务,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和孵化。

3.“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的尝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是需要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二是需要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三是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

近年来,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即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

应该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在江苏省建立的18个政产学研平台中均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学生研发项目中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纳入政产学研平台总体框架。依靠平台的牵线搭桥,与多个平台所在的地方政府签署了共建就业创业基地的合作协议。

“五四三”创新创业体系以市场为牵引,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整合了校内外人才、智力、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了融合互动与合作协同,形成了高效益双创成果,提升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另外,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校地共建模式、产业加速器模式、双创人才培训模式四大模式,汇聚了双创人才、智力等相关资源,形成双创成果,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最终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作者:陈骏)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4月8日

河北工程大学打造创新工作室,师生洽谈互选协力创新——

学生学有所乐老师教有所获

2015年7月至今,申请10项国家专利,成立Best创新科技公司,并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发救援侦察无人机……河北工程大学大四学生郭志文,因近一年来“井喷式”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了校园里的“大明星”。“这些成绩,得益于自己在创新工作室的历练。”郭志文说。

近年来,河北工程大学支持学生在专业领域创新,出台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纷纷成立创新工作室。据统计,3年来,该校学生创新成果获国家和省级奖励56项;仅2015年就有70项国家专利被该校学生纳入囊中。

搭建平台 激发兴趣

2013年,河北工程大学及其二级学院出台创新师生互选机制:一方面,大学生结合专业列出自己感兴趣的创新项目,并提出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同时,专业教师列出项目方向,提出所需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师生双方根据各自意向,洽谈互选、达成共识、协力创新。

2014年,该校及其二级学院相继出台与互选机制配套的激励制度。

制度明确提出,每一名高级职称教师每一学年至少要设计一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至少指导一组以上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在活动中,导师采取一对一方式,担任创意启发者、技术指导者和梦想激励者3个角色,实现指导过程全覆盖。

制度规定,根据学生科技竞赛获奖级别,教学科研型岗位四级以下的指导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可直接晋升相应级别。同时,加大参加创新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权重。每年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评比表彰,对优秀学生在各类评优授奖等方面予以倾斜。

这些举措,激发起了大学生的创新激情,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打造团队 合力攻坚

近两年来,河北工程大学凌云方程式赛车研发团队自主研制的方程式赛车“凌云一号”,成为业内黑马。

该团队组建于2012年,次年8月研发成功“凌云一号”赛车。2014年和2015年,“凌云一号”两次出征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先后取得全国第15名和第10名的战绩。

团队由装备制造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师生发起,校内相关专业的近百名大学生参与,并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自主设计组装、优化改进赛车。截至目前,团队已成功设计、制造出一辆行李车和三辆比赛用车。

“作为一名本科生,通过在车队参加强化创新训练收获颇丰,如今已经熟练运用专业相关软件。”现任团队队长、科信学院大三学生徐春林说,“收获更大的是在合力攻坚中形成的敢于吃苦,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自我的团队精神。”

“六步工作法”全过程推动

近年来,在强力推动课程改革,依据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开发新课程、创新课程形式基础上,河北工程大学及其二级学院逐渐形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六步工作法”模式——

“抛玉引玉”布置法:通过召开科技作品展览会、科技之星座谈会、科技主题班团会等,引导、激发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头脑风暴”立题法: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碰撞,或与教师探讨争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学生提出的新点子更加完善、可行;

立项前听证法:由专业老师组成听证组指导,使创新项目方案和计划书更加规范合理;

立项后评审法:对立项后的项目方案进行阶段性评比和督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答辩前把关法:成立专业教师把关小组,对准备参加答辩学生进行重点难点辅导;

评比表彰法:每年围绕大学生创意大赛评比最佳创意奖,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评比出最具潜力奖、科技标兵和先进集体等。

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全过程推动,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扎实开展。

如今,河北工程大学实施推进的一系列适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工程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已经在收获丰硕创新成果的同时,实现了师生共赢、学研用共赢。就在今年,凌云方程式赛车团队队员、装备学院大三学生顾鹏程和3D团队队员薛康杰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指导教师薛艳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因此连升4级,由10级晋升到6级。(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王全福 裴清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日

教育教学“跟进”学生需求

常州大学“五位一体”跟进式培养人才

前段时间,一场个人剪纸展在常州大学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丁浩的百余幅剪纸,通过独特的视角对青年大学生宣传核心价值观。

校长浦玉忠表示,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简单说教难以奏效,剪纸展将传统文化的“老道理”与立德树人“新途径”有机融合,新颖、脱俗,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今,学校已形成教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活动跟进“五位一体”的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给学生带来非凡体验

去年9月,大一学生戴繁琢刚到校报到,就收到了一份惊喜:她以1695票获得了海选投票第一名,将代表全体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今年学校要求4300多名新生来校报到前先拍摄一段自我介绍的视频,然后网络海选,由学生们投票评选出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者。”负责老师告诉笔者,学校想借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希望告诉学生“高考只代表过去,未来才是大展宏图的舞台”。

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看来,跟进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当社会新事物、新思维出现时,凡有益于工作和学生者,皆可成为关注和借鉴的对象。

规范管理和服务,全面跟进学生的培养过程

2015年10月,常州大学逸夫楼3楼,浦玉忠从华罗庚学院副院长李忠玉手中接过聘书,正式上任华罗庚学院151班班主任。

“大家可以记下我的手机号和微信号。一会儿班长建个微信群……当然,你们也可以直接到办公室找我,就在文正楼3楼……”第一场班会,浦玉忠的目的就是跟学生们混个脸熟。

校长当班主任,浦玉忠是这样想的:教书育人首先要清楚学生的特点,而这正有助于校长去更系统、更完整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的管理和服务。

“以管理和服务创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明确了今后将以校内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守坤告诉记者,“以往,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现在,学校以专业为基础,强调的是学生能力培养。”

创新活动路径,让学生收获知识和素养

在常州大学,李子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开发的“未卜猫”点餐平台营业第一天就接了50个订单,还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回想过往的创业历程,他最感谢的还是学校。创业初期,他曾经一时拿不出资金来购买2500元的设备,“就在我纠结无助的时候,学校创业社区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学校已建成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并统一整合挂牌,打破学院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彭伟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几年常大创新创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学校采用“基金+项目+实验室”工作模式,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跟进指导和协同创新,实现了从创新发明到创业成果的递进。

2013年3月,常州大学53位教授受聘担任专业负责人,他们拥有专项资金使用权和人事权,在探索“去行政化”、施行“教授治学”中吹皱一池春水。

“原本,安全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安排了实验课,但都各做各的,知识点相互独立,无法融会贯通。”在专业负责人”邵辉的支持下,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综合实验课,并结合3D实训室,模拟生产场景。

如今,“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不仅催生了人才的质变,还让学校连续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江苏高校第三;2015年Nature Index排名江苏高校第6位……(通讯员 包海霞)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日

大学能否探索综合考试

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可能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另外一个关键。如何训练学生这种打破学科、课程划分的能力呢?这就需要大学尝试进行综合考试制度改革。

人类对知识领域按学科进行划分,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群体和个体认知的局限性。美国科学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D·普赖斯在其重要著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特别指出自然科学中学科领域的划分其本质是人为的,并且也不是绝对的:

“即使在自然哲学这块大蛋糕被切割时,我们把化学从物理学中划分出来也自然而然形成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这两个学科,以致其中每个部分都得时刻监视着自己的相邻学科。所以,学科的重叠是自然界对人类试图对自然分而治之做法的一种报复。”

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划分都存在局限性

当前,许多大学正在积极推行学分制教学组织模式。学分制教学相对按部就班、整齐化一、齐步走的学年制教学有着根本性进步,因为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包括对本校课程、教师和学习进程的选择权,以旁听、交换和暑期学校的方式获得去其他高校学习的选择权,以及通过网络和翻转课堂学习慕课的选择权。但从知识结构角度看,学分制下的课程其内容仍然主要在学科之内,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划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同大学之间的课程名称、学分、教学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但在宏观教育背景下,学科的划分具有局限性,作为课程组合的专业有着局限性,每门课程的内容划分也具有局限性,三重局限性的叠加很可能导致学生认知和创造的局限性,这就成了学分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在真实的人类认知和创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前沿问题、未知问题时,他们需要打通课程的孤立、武断划分,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这也可能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另外一个关键。大学在学分制的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背景下,又如何训练学生这种打破学科、课程划分的能力呢?这就需要大学尝试进行“综合考试”制度改革。

多门课程任课教师共同出题进行综合考试

所谓综合考试,就是在学分制教学体系之下,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出题。综合考试的题目需要包含原来课程内容分割后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更包含能够将多门课程的知识有机融合的考核内容。

多门课程综合考试,要求学生的思维倾向既是分析的,也是综合的,甚至更加强调综合。其中蕴含崭新的教育视野。如果多门课程的教师共同决定期末时的综合考试,那么这些教师需要提前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先行渗透其他课程的内容,提前引导学生跨越课程的分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综合考试本身又可能引发教学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包括课程设置以及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举例来说,北京大学物理系2013级秋季学期有三门必修课:近代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当下情况是三门课程分别考试,但另外一个选项就是三门课程举行综合考试,这意味着三门课程的教授共同出题,考试时间长达4-6个小时。这样的综合考试的成绩在学分制下只能分别登录在三门课程的成绩中,例如,综合考试的成绩是80分,这意味着三门课程的成绩都是80分。

北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中有一个跨学科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英文名称为“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简称PPE专业。该专业主修课程是跨学科的,甚至跨越了学科大类。这个专业也有必修课,有可能开在同一个学期。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在一个学期内“经济学原理”“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学原理”三门必修课同时开设,也可以鼓励教师共同出题考试。

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当博士生候选人完成所有课程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时,往往有综合考试去检验博士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思考能力,其考试的本质就是综合考试。在美国,当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和医学临床训练以后,也有全国性的综合考试,考试时间是两天,这个考试就是综合考试。

毕业综合考试与荣誉学士学位相结合

推动几门课程综合考试有助于弥补学分制的局限,但这还是不够,我们需要有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全面综合,这对师生及专业教学而言,是一场全面的挑战。什么时间考试呢?只能在毕业之前。这种考试可与学位制度联系在一起,称为“荣誉学士学位综合考试”。

对于期待获得荣誉学士学位的本科学生,大学可以在毕业前第8学期(4月份或5月份)要求他们参加包含4年知识的综合大考,这个大型考试内容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要求命题小组要具备改革创新思维。例如,综合性毕业考试命题教师要跨学科组成。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综合大考命题7人小组中,可以有5名化学领域的教师,还需要有1名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1名物理领域的教师。综合大考的题目应当包含前沿性科研题目、无单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考试时间约8小时。

与“荣誉学士学位”相联系的毕业综合考试放在四年级春季学期举行,有助于治理两个问题。第一是解决“保研猪”的问题。由于我国大学的保研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9月或10月,因此对已经成功保研的大四学生来说,几乎有8个月的时间,没有学习压力和挑战,过着类似于“猪”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日子过得休闲而逍遥。如果一所大学在春季4、5月份安排“荣誉学士学位综合考试”,保研生的大四生活将会更加充实。第二是有助于遴选对学术更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大四期间,有很多学生面临实习问题。如果在春季安排“荣誉学士学位综合考试”,对于那些期待在学术上获得成就的学生而言,会在实习和考试中更加坚定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学分制教育组织模式有优点,也有局限,综合考试则有助于弥补学分制的缺陷,因而值得思考和尝试,相信其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综合考试方面,中国的大学实际落后于小学。据报道,2015年11月,南京府西小学五年级就出了“全科试卷”,语文、数学、外语分值只有60%,音乐、美术和品德等学科考题也出现在同一张试卷上,这就是综合考试的模样。

我国高等教育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体现教育改革成果的人才培养环节,考试改革正在探索中前行,哪所大学会先行试点综合考试呢?(作者:卢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