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河南科技大学发展规划部

河南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高教参考

2007年第19期(总第22期)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6日 | 点击:

高 教 参 考

2007年第19期(总第22期)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印 2007年7月5日

提高高校工程实验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

杨长青、司艳莉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高校工程实验队伍实践教育能力建设———以清华大学为例》一文中指出:为了增强工程实验队伍群体实践教育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落实促进工程实验人员个体实践能力建设的措施,包括高标准引进工程实验人员,以及给他们制订及时完备的培训进修规划。第二,完善符合群体实践教育能力发展的制度环境。群体实践教育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完成群体结构的优化,在对群体产生影响的现有制度机制中,编制管理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编制首先界定了队伍的总量,评价促进了队伍的动态优化,激励则持续不断提供发展的动力。第三,设立符合实践教育规律的协调管理机构。针对工程实验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符合实践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协调管理机构来完善相关的编制、评价和激励机制的运行。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5日

细化预算管理 财务全程控制 公用房有偿使用

哈工大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效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校现有仪器设备7万多件,总价值达12亿元。从今年年初开始,学校国资处一改从前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做法,将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从而改变了过去设备闲置率高的问题。现在,学校一个学科购进的设备,其他学科也可以间接或直接使用,无形中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效益。这是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结果。

近些年来,哈工大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科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但发展的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这些年的大发展相比较,学校在管理方面确实还存在制度不完善、粗放型管理、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提高有限的资源、资产的利用效率?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培养勤俭办学的精神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如何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哈工大党委在今年年初提出,要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以勤俭办学推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精细化管理首先要靠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对于管钱、管物的部门尤为重要。哈工大的教学科研预算要先由使用单位与财务部门多次论证后,再经专家委员会答辩,专家评审后,才由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形成最终预算方案。2007年,哈工大将各部门预算交到主管校长手中,资金由校长在所属部门内调剂,实现了预算的细化管理,同时校长办公室的经费也细化到各个校长名下,控制办公经费的支出。学校财务处还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学校节约银行贷款利息1400万元。

不仅“把钱用在刀刃上”,还要保证财务的安全运行。哈工大制定了事后总稽核制,并设立了相当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后总稽核,定期突击检查学校所有财务部门的税款,从制度上规避了资金风险。财务处还规范了专项经费管理,对专项经费从立项、计划到决算全过程跟踪管理,使资金链条清晰、明了,做到不挪用、不挤占、不超支,实现了财务的全程有效控制,为学校的专项经费安装了“防火墙”。

精细化管理最难的是土地与房产。学校国资处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培养人数、教师资质等情况,通过不同的计算模型,建立起“公用房产管理系统”,提出公用房“定额分配,有偿使用”的管理原则。用房单位超出定额面积标准,应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公用房有偿使用后,用房宽松的单位一时接受不了,找有关部门“谈判”,甚至吵红了脸。不满归不满,争议归争议,学校坚持用制度说话,一碗水端平。国资处与全校14个院(系)签订了超面积用房收费协议,收缴房产资源调节费76.95万元;签订各类经营性用房协议36份,总金额达700余万元,全部收缴上交财务,从而也结束了后勤公用房产零租赁的历史。公用房有偿使用,激活了闲置用房,解决了苦乐不均问题。

过去,教学科研单位用自己的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现在学校规定,只要超过800元,都要登记造册,丢失要赔偿。某实验室一次购入10个千元以上的计算机硬盘,学校检查时,发现丢失了两个,按照新规定必须赔偿。教师们不理解:我们自己的经费买的,为什么学校还要检查?还要赔偿?国资处副处长李东明说:“登记入账并不影响正常使用,用新制度管起来,不但减少了损失,更重要的是树立起爱惜国家财产、勤俭办学的意识。”仅今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类似赔偿到达近30万元。

教学科研的管理也在精细化上下了功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过程中,科技处指导编写的申报材料成为优秀范本;在全国高校科研中,科技处编写的《SCI投稿指南》、《EI投稿指南》成为备受关注的样板。科研质量工作注重前期的策划,加强各环节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成为哈工大科研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学校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学校建设的各方面,众多的师生们从中看到了效益,也看到了变化。校长王树国说,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同时也形成了精益求精、勤俭节约的良好学风和校风。(记者 郭萍)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4日

依托大项目大企业 完善技术创新链 建设大学科技园

华中科大产学研交出高水平“论文”

近日,广东东莞市民营科技企业组团赴华中科技大学,就校企产学研合作进行考察洽谈。从年初至今,类似这样的企业考察团,该校已接待了200多个。该校党委书记朱玉泉说,就是这样频繁的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产学研办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学校在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水平也迅速提升。

据朱玉泉介绍,10年来,该校全方位参与全国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湖南、河南、江西等20多个省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电力、激光、动力、自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转让、推广信息和交流、科技攻关和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各种形式的合作。

“十五”以来,该校近半数的科研力量投向湖北,已完成湖北省内企业委托项目近4000项。近5年来,学校产学研成就非常突出,仅与广东省的合作项目就达1000余项,经费总额近3亿元。学校先后为华为、富士康、中兴、创维等一批广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项目300多项,获研发经费近两亿元,为当地培训各类技术人才3000余人。

学校何以能在产学研方面取得如此成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这项工作:

一是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铸造科技“发动机”。1998年,该校提出“育人为本,产学研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近十年来,该校始终把社会服务作为产学研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战略,全方位参与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

为配合广东省科技强省战略、深圳市“适度重型化”策略、东莞市由“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变等,该校与当地先后共建了华中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东莞研究院、佛山研究院和石碣镇电子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基地。2006年,该校又联合国内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国家级实体“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尝试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学校还与武钢集团、神龙公司、海尔集团等100多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起了100多个技术中心,承担企业委托项目4190余项,科研经费约9亿元,成为活跃在南国的科技“发动机”。

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链,催生完整产业链。学校依托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以及与地方的广泛合作,形成了一条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产学研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校华工激光公司的诞生,就是这样一条典型创新链的缩影:首先,经过该校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知识创新,再经过激光国家工程中心的技术创新,最后经过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给激光公司。在此过程中,处于下游的产业又通过对科研课题的提炼,提出新问题,驱动学校的知识创新。比如,市场对下一代激光产品有新需求,学校就将这些需求反馈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研究者,研究者再按需研发,这就又回到了上游,驱动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三是建设大学科技园,打造企业“孵化器”。近几年,该校将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创业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把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梨园医院等也作为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依托大学科技园,该校先后孵化出了华工科技、华工激光、华中数控等一批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依托该校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武汉•中国光谷”诞生了一批知名激光企业,直接推动了“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升级。

通过在企业的实践,一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教师不仅感到自己的技术设想在企业能得到验证,研究的针对性及操作能力能得到增强,而且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通过面向企业需求参与科技攻关,青年教师邵新宇不仅主持一些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今年还被评为“长江学者”。 (耿俊伟 周前进 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4日

董事会搭桥 产学研合作 瞄准国际前沿

太原科技大学依托企业提升科研实力

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指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以“空间七杆机构大型钢板滚切剪机”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的出现,标志着该校科研瞄准国际前沿技术,以校企合作董事会为桥梁,以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依托,与企业紧密联合共谋发展,使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太原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瞄准装备制造业国际前沿技术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开发的含金量,是太原科技大学的主要目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担负着为国防、航空航天、能源、冶金、造船、机械制造、石化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新产品开发和试制任务繁重,并且由于其产品的大型化和重型化,使得设计制造周期长、费用高、耗能耗材问题突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此,学校在2000年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由全国47个著名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组成董事单位,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董事,下设科研与产业、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董事会咨询、董事会基金4个委员会,董事会单位每年根据企业需求提出产品研发项目,由企业或基金会提供科研经费,学校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同时每个董事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实习并参与企业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董事会这一桥梁和纽带,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国大型轧机油膜轴承市场曾基本被美国摩根公司占领,该校副校长黄庆学教授主持的“大型轧机的滚动轴承和油膜轴承研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难关,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成果用于宝钢2050热连轧机上,仅每年挽回因停机时间的经济损失这一项就达2066.19万元,该项目的完成填补了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空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与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国家“西气东输”项目“DG70吊管机开发———臂架起升机构承载能力与设计方法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专门为太钢集团中厚板生产线研发、委托太矿集团制造的“空间七杆机构大型钢板滚切剪机”将在11月底投产试运行,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有大型滚切剪机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了“机械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大中心,成为校企科研联合的航母。校企联合技术攻关,直接对产品进行研发,使学校科研不再虚拟。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直接用于生产一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1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70多项。

学校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96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3项,与董事会中的全国33个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签订了各类技术合作协议56项,成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2003年以来,与企业合作直接用于企业的重大技术转化13项,联合研发攻关项目15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记者高耀彬)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8日

大学管理不应该亏待学生

一所大学,无论它多么著名,财力多么雄厚,如果不能让本科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提升,那么这样的大学声誉必然是名不副实的。

《新京报》6月12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宿舍内夜晚温度极高,有些宿舍夜间室内温度达到摄氏40度,并且宿舍里没有安装电风扇,不少学生不得已只好自费购买电风扇。据人大校园内某超市的营业员说,最近电风扇卖得特别好,都快脱销了,学生们纷纷前来订货。

在这样的高温下,学生当然无法安然入睡,因为“夜里宿舍就是个蒸笼,半夜经常被热醒”。学生们喊热以及有关学校没有统一安装电风扇的诸多抱怨,在该校BBS上已有上百条帖子。为了避暑,学生有抱着凉席在走廊睡觉的,也有到校内有空调的教室自习的,甚至也有去校外的麦当劳看书的,有时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宿舍,这样学生白天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近期正是期末考试复习的关键时段,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家长,我读到这样的消息,不由得辗转反侧,难以释怀。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校园建设和硬件措施在国内堪称名列前茅,去年开始启用的行政教学综合楼群——明德楼是我见到过的国内高校同类楼群中最好的。

我当然不能由此便想当然地推断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领导对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漠不关心,谁家还会没有卫生死角呢?

大学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若干漏洞也并非不可理解和容忍的,可以想象一定会有人反问道:难道你们北大的学生生活条件就那么尽如人意吗?可能他们料想不到的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本位主义者,更不会在此方面“护短”,如果大家互相指出大学建设与管理中的缺陷和死角,真正受益的将是各个大学的学生们,倘若真能促成这样的结果,我连高兴还来不及呢!

最近一段时期,我陆续去了南京、无锡、烟台的一些大学讲学,看到不少崭新的新校区,但是,我最关心的仍然是学生们(尤其是本科生)居住条件的改善。一所大学,无论它多么著名,财力多么雄厚,如果不能让本科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提升,那么这样的大学声誉必然是名不副实的。

根据当年西南联合大学亲历者的回忆资料: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被迫南迁,1937年在长沙组建的临时大学里,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三位校长巡视学生宿舍,看见房屋破败,蒋梦麟认为不宜居住;张伯苓却认为学生应该接受锻炼,有这样的宿舍也该满意了。于是蒋梦麟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宿舍里!”张伯苓却针锋相对地表示:“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这宿舍里!”梅贻琦则没有表态。由此小故事也可看出大学管理者对待大学生生活条件的不同看法。

另外一个故事则是听哈佛毕业生说起的:哈佛大学的校长通常不是住在自己的豪华宅邸中,而是居住在本科生公寓楼的底层,以便在大学生有需要时能够及时得到校长的直接帮助。由此可见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对于其本科生是何等的重视!而哈佛大学每年约300亿美元的捐助,有相当大的比重来自于历届本科毕业生,比如2006年度哈佛大学获捐赠款292亿美元,本科校友捐赠率约50%.从这样高的捐赠比重,多少可以看出哈佛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有多么深厚,也可以想见哈佛校长与本科生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融洽。

我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所有存在着类似情况的其他大学的管理者,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当前,可以做到的事情无外乎以下几种选择:为这些特别闷热的学生宿舍安装空调,以成本价向学生收取部分电费;免费安装电风扇,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为这些已经遭受酷暑煎熬的学生补发高温补贴,以示歉意和补偿。

我们的大学绝不能亏待大学生,宁肯让大学管理者的办公室简朴一点,设施“非一流”一点,也不能让大学生再继续遭受高温的煎熬。否则,睡不着觉的就应当是那些大学管理者了。(作者:夏业良 北京大学教授)

原载《新京报》